龙前鸡后什么生肖(前后生肖有哪些)

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

《文物》2006年05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位于西安市南郊岳家寨村北的台堀上,西北距汉长安城约12公里,北距1987年发现的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约3.5公里,西南距1985年发现的曲江池一号壁画墓约3公里(图—)o2004年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配合该校区二期基建工程中,清理了汉代墓葬40余座,其中编号为Ml和M2的两座墓葬规模较大,尤其是在Ml墓室内发现了大面积的壁画,保存较好,颜色艳丽,内容丰富叫现将这两座墓葬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号墓

1.墓葬形制

一号墓(Ml)开口于扰土层之下,距地表深0.4-0.75米。为斜坡墓道竖穴土坊砖室墓,平面呈甲字形,方向185。,由墓道、耳室、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图二、三)。墓上原有高大封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时被夷平。

墓道位于墓室南侧,开口平面略呈梯形,北宽南窄,底为斜坡状,东、西两壁自开口向下有三级二层台,台面自北而南由宽变窄,壁面有收分。开口长27.5、北宽4.2、南宽1.3、坡长29、坡宽1.估、底距开口深10.8米,坡度23。,台面宽0.15-0.3米,上下两级台面间距均为2.4米。

耳室位于墓道北部靠近封门处的东、西两侧。东侧耳室,平面呈长方形,条砖平放顺向错缝砌壁,子母砖券顶,条砖横向错缝铺地,铺地砖上有席纹痕迹。宽0.9、进深1.25、壁高0.66、洞高0.92米。资扰严重,出土有长承永福封泥5、小陶盆1、铁削1等(图四、六)。西侧耳室,平面呈长方形,条砖侧立错缝砌壁,楔形砖券顶。宽0.96、进深3.2、壁高0.54、洞高0.92米。未被盗扰,内置漆木车马明器两乘,前后排列,车均为双辕,已朽成灰,仅存漆皮及车马饰件,有铜衔镳2、铜车扣饰5、铜弩机2、铜带檸环形饰4、铜车辗饰2、铜横末饰4、铜筒形饰5、铜帽形饰3、铜辖吉4、铜车较2、铜车较2、铜环1、铜盖弓帽36、铜印章1、铁削7、铁剑6、铁衔镳2、铅环形饰3等(图五、七)。

甬道 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条砖砌壁,子母砖券顶,顶端有女儿墙,甬道内被条砖封实。长0.6、宽1.1米,高度不详。

墓室先挖一长方形竖穴土坊,再在底部砌筑砖室。土坊平面呈长方形,开口向下有三级二层台,分别与墓道内二层台相通。开口南北长10.2、东西宽7.6米。砖室平面呈长方形,条砖、子母砖砌壁,券顶两层,内层楔形条砖竖向对缝券顶,外层子母砖对缝券顶,条砖人字形铺地。铺地砖之上两列木板铺地,木板长度相同,宽窄均匀,已朽成灰,痕迹清晰可辨。西边一列木板长1.1米,东边一列木板长1米,木板宽0.1米,厚度不详。墓室南北长4.6、东西宽2.08、壁高1.25、室高2.1米。长条砖长38、宽18、厚8.5厘米,条形子母砖长44、宽18、厚8厘米,楔形子母砖长26、宽22、厚4~6厘米。墓室内出土玉眼障2、玉玲1、玉鼻塞2、玉胜1、玉饼形饰1、铜印章1、铜环7、铜刷柄1、铜当卢1、铜铺首4、铜带钩1、铜铃形饰1、铜泡钉18、铜圆饼形钉帽1、铜器鎏1、牙质筒形饰1及五铢钱412、铁削1等。墓道及墓坊内填土经夯打,夯层、夯窝清晰。夯层厚10-13厘米。夯窝圆形,平底。直径6~8厘米(图八、九)。

葬具木棺1具,置于墓室东北部,紧靠墓室的东壁和北壁,平面呈长方形。棺长2.1、宽0.6、侧板厚0.06米。因盗扰严重,葬式无法辨识。

封门子母砖、条砖封门。内层为子母砖顺向平铺,中间一层为长条砖顺向平砌,外层为长条砖横向错缝平砌。墓门附近发现两块残空心砖,推测当为封门之用。 ,

盗洞2处(1、2)。一处位于墓坊北部,自上而下打破墓坊及墓室北壁,进入墓室。另一处位于墓圻南部,打破墓圻填土及墓室和东龛封门进入墓室和东龛。

2.出土器物

Ml出土器物142件,质地有陶、泥、铜、铁、铅、玉等。另有铜钱412枚。

陶器小陶盆1件(Ml:29)。泥质灰陶,轮制,底部外侧有旋切纹。敞口,平沿,尖圆唇,折腹,平底。口径9.2、沿宽1.2、底径6.6、高4.8厘米(图二O:3)o

封泥5枚(Ml:30~34)。其中1枚残,1枚文字不清,3枚保存较好O略呈长方形,中间较厚,两侧规整,上下略呈坡状,底平。印面正方形,篆文“长承永福”4字。标本Ml:30,长3.2、宽2.1厘米(图一二、一三、二O:2)。标本Ml:31,长2.5、宽2.7厘米(图一O、——、二O:1)。标本Ml:32,长3、宽2.8、厚0.5厘米。

铜器108件,另有铜钱412枚。

印章2件(MI:26、82)°1件(Ml:26)为方形,龟纽,印面无铸刻文字。边长1.5、厚0.6、通高1.5厘米(图一四、二一:1)。另1件(Ml:82)为半球形,无纽,中腹有小穿孔。印面有篆文“宜子孙”。面径1.2、高0.8厘米(图二―:2)。

带钩1件(Ml:20)。钩首与尾均兽首形,背有帽形纽,钩身剖面呈扁圆形。通长9.7厘米(图一五、二二:1)。

弩机2件(Ml:115、116)。形制相同,保存较好,出土时木质弩臂仍可辨,由郭、键、望山、勾心、悬刀构成。标本Ml:115,郭长5.8、宽0.8-1.8,悬刀长2.4厘米(图一六、二二:2)。

铺首4件(Ml:2、3、18、28)。其中2件(Ml:3、28)形制相同。兽面眼略呈三角形,宽眉,两角外卷圆钝,额上部呈三瓣状云朵纹,用细线表现眉毛和胡须。背部有带孔樨。标本Ml:28,长3.3、宽2.2厘米(图二二:3)。另2件(Ml:2,18)形制相同。表面鎏金,兽面眼呈圆形,两角外卷,末端较尖,额上部有单花叶形饰。背部有带孔桦。标本Ml:18,长3、宽2.5厘米(图二二:4、五五)。

刷柄1件(Ml:16)。一端为龙首形,稍残,另一端较粗,中空。残长4.3、径0.8厘米(图二二:5)。

器鎏1件(Ml:9)。环一侧有圭形片状鑿手,相对一侧有两带孔半圆片状棒。环径1.8、宽0.9,鎏长1.9、宽0.9~1.3厘米(图二二:6)。

铃形饰1件(Ml:7)。短圆筒形,顶端有半圆纽,纽有圆形穿孔。径0.9~1.1、通高1.2厘米(图二二:7)o

饼形钉帽1件(Ml:8)。圆饼形,腰部外孤,一面正中有方形穿,内残存方柱。径2、高0.6厘米(图二二:9)。

泡钉18件(Ml:13-1~18)。形制相同。泡形帽,沿外折。标本Ml:13-1,帽径2、高1.2厘米(图二二:10)。

当卢1件(Ml:11)。一端较宽,呈圭首形,一端较窄,圆钝,素面,背两端有方形穿。长8.5、宽。,6-1.7,厚0.1厘米(图二二:23)。

衔镳2件(Ml:36、85)。1件(Ml:36)衔由两节构成,两端呈环状,以小环相互咬合,表面饰绚纹。镳略呈“S”形,断面呈扁平状,中间有两穿孔。衔长10、镳长9.2厘米(图二三:1)。另1件(Ml:85)形制与标本Ml:36基本相同,唯衔素面,镳断面略呈圆形。衔长8、镳长8厘米(图一七、二三:2)。

较2件(Ml:43、44)。形制相同。平面略呈“U”形,两端较尖。标本Ml:43,断面径0.4、宽2.3、长2厘米(图二二:11)。

扣饰5件(Ml:38~40、49、87)。形制相同。顶端呈圆帽形,底端有平行方环形穿。标本Ml:39,帽径1.2、通高0.8厘米(图二二:8)。

衡末饰4件(Ml:41、46、90我1)。形制基本相同。短圆筒形,顶端封闭,’中部有凸棱一周。标本Ml:91,长1.3、径1厘米(图二二:12)。

辗饰2件(Ml:37、42)。形制相同。曲颈兽首形,中空,兽面模糊,末端平齐。标本Ml:37,通长2.2、径1.3厘米(图二二:16)。

带棒环形车饰4件(Ml:48、50、92、126)。其中3件形制相同(Ml:48、50、92),为一端半环形,另一端锥形。标本Ml:92,半环径0.8、通长1.6厘米(图二二:13)。另1件(Ml:126)一端呈扁环形,一端呈“T”形。环径0.8-1.2、通长1.6厘米(图二二:17)。

带棒方帽形车饰2件(Ml:45、61)。一端呈方帽形,一侧外凸,另一侧内凹,一端为薄片形棒。标本Ml:61,帽长1.6、宽1.3、樺长0.8厘米(图二二:19)。

长方帽形车饰1件(Ml:63)。平面呈长方形,侧面呈梯形,中空。底长1.2、宽0.9,顶长0.8、宽0.5,高0.5厘米(图二二:18)。

筒形车饰5件(Ml:47、66、83、112、115)。其中3件(Ml:47、66、83)形制相同,为短圆筒形,顶端封闭,近顶端有凸棱三周。标本Ml:66,长2.2、径0.8厘米(图二二:14)。另2件(Ml:111J22)形制相同,短圆筒形,顶端封闭,近顶端有凸棱周。标本Ml:111,长1.5、径0.7厘米(图二二:15)。

盖弓帽36件(Ml:51~59、67、69、70、73~75、77~79、93~110)。其中18件为平顶,顶端较细,部分近顶端有小穿孔,一侧有钩。标本Ml:93,长1.6、径0.5厘米(图二二:20)。另18件顶端呈半球形,部分近顶端有一小穿孔,一侧有钩。标本Ml:51,长2.4、径0.5厘米(图二二:21)。

辖軎4件(Ml:60、76、112、125)。其中2件(Ml:60.76)形制相同,告略呈喇叭筒形,近内侧有辖孔,外端凸棱一周,辖穿于辖孔中,呈四棱锥形,顶端帽略呈长方形。标本Ml:60,W长2、径0.6~1.8厘米(图二二:24)。另2件(Ml:112J25)形制与前2件基本相同,唯舌外端平齐,无凸棱,辖帽呈半圆形。标本Ml:125,告长2.2、辖长1.8厘米(图二二:25)。

车较2件(Ml:64、68)。形制相同。断面呈圆形,两端较尖,折向同一侧。标本Ml:64,长8.7、径0.5厘米(图二二:26)。

环8件(Ml:4~6、12、15、17、23、89)。断面均为圆形,大小不同。部分可能为漆器饰件,如部分为铺首所衔之环,部分与柿蒂形饰固定在一起,亦有部分为车马饰件。标本Ml:23,环径1.2、断面径0.2厘米(图二二:22)。标本Ml:89,环径1.6、断面径0.2厘米。标本Ml:5,环径2.4、断面径0.3厘米。

钱币412枚。均为五铢钱,圆形方穿,两面有郭。正面穿两侧为“五铢”2字,部分正面穿上有一横划或穿下有一星纹。“五”字交笔或斜直,或缓曲,或甚曲末端近乎平行,“铢”字左旁金头或呈箭头形,或呈三角形,四竖点有长有短,或为圆点,右朱旁上方折,下均为圆折(图二四:1~10;表一)。

铁器17件。

衔镳2件(Ml:71、81)。形制相同。衔由两节构成,以小环相互咬合,两端为大环,内穿镳,镳略呈“S”形,两端呈叶形。标本Ml:71残,衔残长9、镳残长3.5厘米(图二五:1)。

剑6件。均为明器(Ml:62、80、86、117~119)。标本Ml:62,木剑鞘,木格,柄外有缠堪。从剑鞘断面推测,鞘内为铁剑,断面为菱形。标本Ml:86,木剑鞘为红色。残长20.8厘米(图二五:4)。标本Ml:119,通长23.6厘米(图一九、二五:5)。

削9件(Ml:25、35、65、72、84、88、114、120,121)o均为明器,形制相同。环首柄,外有木鞘。标本Ml:88,残长8厘米(图二五:2)o

铅环形饰3件(Ml:113、123、124)。形制相同。标本Ml:113,径2、环宽0.3厘米(图二五:3)。

玉器7件。

眼障2件(Ml:22-1、2)。形制相同。青玉质。扁椭圆形,一面较平,一面略外凸,凸面磨光,两端有小穿孔。标本Ml:22-1,长径5.4、短径2.2、厚0.1-0.3厘米(图二六:1)。

琀1件(Ml:19)。白玉质。蝉形,背部线刻出眼、嘴、背及双翼,腹部线刻腿及鳞片。长5.6、宽2.6、厚1厘米(图二六:2)。

鼻塞2件(Ml:21-1、2)。形制相同。短八棱柱形,一端稍细。标本Ml:21-1,长2.1、径0.4-0.8厘米(图二六:3)。

饼形饰1件(Ml:24)。白玉质。半球形,底面平。径1.8、高0.7厘米(图二六:4)。

饰件1件(Ml:27)。青玉质。亚腰形,中间有小穿孔。长1、径0.6~1厘米(图一八、二六:5)o

牙质筒形饰1件(Ml:10)。短圆柱形,一端有浅窝。器表饰网格纹两周,部分网格内施红彩。径0.8-0.9,通长2.2厘米(图二六:6)。

3.壁画

Ml墓室壁画遍及墓壁及券顶,其绘制方法为先在墓壁、券顶上刷一层白膏泥,再在其上用墨线起稿,然后填充红、青、灰、黑等颜色,画面上还留有较多的初稿或修改稿墨线。壁画内容主要有车马出行、狩猎、宴乐、斗鸡等生活场景及日、月、翼龙、翼虎、凤鸟、仙鹤、乘龙羽人等升仙场面。

南壁墓门东侧一龙,立状,身躯略呈“S”形,尖嘴,圆眼,白色双角呈节状,背部鳞片金黄,双爪持一旌幡,柄细长,近顶端一侧有红色长方形装饰(图二七、三二);墓门西侧立一翼虎,头部不清,背有斑纹,肩生双翼,爪持旌幡。二兽周围绘云气纹(图二八、三三)。

东壁绘画内容以狩猎、车马出行等场景为主,人物行进方向均由南向北。南端上下有三组人物,能辨出的人物有8人。上部一组3人,均面向北,1人站立,另2人作跪坐状;下部一组3人,2人站立,1人作跪坐状,另2人仅服饰颜色可辨。其北最上部为两匹奔马,下为一组出行车马,由三部分组成,前面2人乘奔马开道,中间1人乘飞马引导(图二九),后面主人乘2马驾车。这两组图案用笔粗犷,尤其是前面一组两匹奔马被云气覆盖,据此推测这两组图案当为初稿。车马出行图下中部壁画保存极差,仅见少许色彩,内容不详,下部两人物依稀可辨。中部及北部为狩猎场面,自南而北能辨识轮廓的人物有九组(图三四)。第一组,白色奔马之上一红衣猎人左手持弓,右手拉弦,射向前面二鹿(图三O、三五)。该组的左下方有一骑马人物,奔马可辨,而骑马人物无法辨清。第二组,二人眉清目秀,并驾驱驰,神态安然,似在轻松交谈(图三一、三六)。第三组,黑奔马之上,一红衣猎人拉弓射向一旁的鹿(封面;图六一)。第四组,枣红马上一灰衣红面猎手正拉弓射杀前面的猎物(图三七、六二)。第五组,一青衣猎人下马捡取猎物,左手持弓,右手拉住猎物的后蹄,身后的枣红马作回首嘶鸣状(图三八)。第六组,一猎人跨白马,左手执辔,右手握鞭,策马飞奔。该组骑马人物南侧有一手握长枪的骑马人物,仅用墨线勾出轮廓,未涂彩,应为不用的初稿。第七组,一红衣猎人徒步追逐一逃奔的野猪(图三九、六三),奔马之上一着白衣猎人手握长枪,刺杀猎物。第八组,飞奔红马之上一黄衣猎人回身射远处的猎物。第九组,枣红马上一黄衣猎人回身射奔跑的野牛。东壁北部偏下有车马出行图,双辕单马,车马部分保存较差,仅马臀部及车辕、双轮可辨,车上人物着青衣,右手执辔握策,作策马驱驰状(图四O、六四)。车马出行图南侧一骑马人作策马飞奔状。北部偏上有3个单独人物,其中2人在一水平线上,北侧1人面向内侧,着黄色长袍,身体略前倾;南侧1人面向外,着灰色交领长袍,左臂前伸平举,右臂微屈置于身前。另1人位于前2人上部的券顶上的云气间,面向南,着黑色长袍,右手前伸平举,左手背于身后。北部偏下两骑马人追杀南侧奔跑的猎物(鹿或羚羊),猎物上方有2人,仅以墨线勾勒出轮廓,未施彩,应为初稿。另有一些狩猎人物残损严重,仅能辨识出马蹄和人物的局部。狩猎人物画面间还有飞鸟及被追逐的野兔、野猪、麋鹿等。

北壁上部为一乘龙羽人,面向西,双臂前伸,似扶龙角,红脸膛,大耳,圆眼,高鼻,吻前突,发上卷前飘,肩部生翼。龙青背红腹,头部被盗洞破坏。其下有黄蛇和青蛇各1条。另有1兽,仅有双眼醒目,身躯不辨。其间绘以云气纹(图四一、四二、六五、六六)。

西壁内容以欣赏乐舞、斗鸡为主,大体分为四组。自北而南第一组图案剥落严重,当为一幅乐舞场景,人物仅能辨识服饰轮廓,13人踞坐围成一圈,中间4人作舞蹈状。第二组为斗鸡场面,有23人围成一圈,主人席地而坐,神态各异,仆人或手执鸡,或拱手侍立,中间仅1只鸡可辨。该组南侧偏下绘有4只鸡(图四三、四四、六七)。第三组可辨识出8人,因保存极差,内容不详。第四组为宴乐场面,女主人与宾客并排距坐于围屏前的木榻上,观赏面前的乐舞。前方两侧各有一组人物,均为女性,席地而坐,欣赏乐舞。面前有圆案,案上有樽、耳杯等。中间舞者身姿婀娜,双手执红飘带,翩翩起舞(图四五~五0、六八、六九)。

券顶是一幅墓主灵魂所处的仙境天界,仙禽、瑞兽均飞向墓门方向。南端正中为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图五一、七O),东西两侧各有1龙(图五二),东侧龙前有日,日中有金乌(图五三),西侧券顶中部有月,月中有玉兔、蟾赊(图五四),后部券顶东西两侧各有1仙鹤,西侧仙鹤之下有2只展翅飞翔的鸿雁,其间布满云气纹。

二号墓

1.墓葬形制

二号墓(M2)位于Ml东侧偏北约150米处,开口于耕土层下,距地表约0.3米。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竖穴土坊砖室墓,平面呈甲字形,方向90。。全墓由墓道、耳室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图七一)。

墓道位于墓室东侧,开口平面略呈梯形,东窄西宽,开口向下有三级二层台,台面平整,壁面光滑略有收分,底斜坡状。第一级二层台距开口1.5米,第一~三级二层台间距均为2.2米,台面自西而东变窄,宽0~0.34米。墓道开口长22.1、东宽1.45、西宽4.8米,坡长26.1、坡宽1.45米,底距开口深0~10.8米,坡度21。。墓道内填土经夯打,夯层、夯窝清晰,夯层0.2-0.22米,夯窝圆形平底,径7.5-8厘米。

耳室位于墓道西端的南北两侧,西距墓室口4米。南耳室平面呈长方形,条砖砌壁,子母砖券顶。铺地砖横向错缝平铺,条砖错缝平砌封门。南耳室长2.25、宽1.16、洞高1.04米。该耳室被盗扰,出土有铜盖弓帽16、泥灯1、铜泡钉3、铜扣饰7、铜辖舎1、铜衡末1、铜筒形饰2等(图七二)。北耳室与南耳室对称,位于墓道北侧,平面呈长方形,拱顶土洞。条砖横向对缝平铺地,条砖错缝平砌封门,顶部有开凿耳室时留下的工具痕迹。北耳室长2.76、宽1.2、洞高1.2米。该耳室被严重盗扰,出土有釉陶壶2(残口沿)、釉陶仓1、釉陶罐1、铜辖杏1、铜衔镳1、铜盖弓帽8、铜筒形饰1、铜扣饰1、小五铢钱17、铁钉1、骨饰1等(图七三)。

墓室先开挖一方形竖穴墓坊,再在底部砌筑墓室。墓坊开口基本呈方形,边长9.6-9.7米,开口向下有三级二层台,第一级二层台距开口1.4米,第一~三级二层台的间距均为2.2~2.3米,壁面平整光滑有收分,第一、二级台面宽0.2~0.4米,第三级二层台台面不太规整,南侧宽1.75米,西侧宽0.2米,北侧宽0.7米,第三级二层台以下壁面竖直无收分。墓坊底部砖砌墓室,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壁内层为条砖横向错缝平砌,外层为条砖顺向错缝平砌。双层子母砖券顶,第13层开始起券,自下而上12层为错缝券顶,中间为对缝券顶。东壁墙部分凸出券顶之外,壁高2.8米。条砖横向错缝平铺地,铺地砖之上再铺1层木板,仅墓室西部可辨。墓室长4.6、宽1.88、壁高1.13、室高2米,墓门宽1.4米。墓室严重盗扰,出土小五铢钱330、大五铢钱57、石肛塞2、珍珠串饰40等(图七四)。

葬具墓室内发现两具木棺痕迹,东西向并排置于墓室西部,因盗扰严重,尺寸不详。仅发现部分骨块,葬式无法辨识。

封门条砖封门,位于墓门外侧,残存4层,下面3层立砖顺置,第4层平砖顺置。墓门之内亦有条砖封堵,因盗扰严重,结构不详。

盗洞4处(Dl~4)。分别位于墓道两耳室上部及墓室的西部南侧和中部。D1,位于墓道北耳室上部,平面椭圆形,径约0.6米。自上而下打破墓道填土,通过耳室封门进入北耳室内。D2,位于墓坑西南部,平面呈椭圆形,径0.5~0.9米。打破墓道南壁及墓室西部券顶,进入墓室,内出土残铁器1件。D3,位于墓道西部南侧,平面呈椭圆形,径0.6-0.9米。自上而下进入南耳室,内出土五铢钱10、小五铢钱130、铜环2、铜兽足1、铜当卢1、铜衔镳1、铜泡钉2、铜弩机1、铜筒形饰1、铜扣饰1、小铁剑1等。D4,位于墓坊西部偏北,平面呈椭圆形,径0.65~0.75米。自上而下打破墓扩填土及墓室西壁进入墓室。

2.出土器物

M2出土器物62件,质地有陶、铜、铁、石、骨等,另有铜钱527枚,串饰40粒。

陶器5件,其中釉陶器4件。

壶2件(M2:55、67)。均残。标本M2:55,仅存壶口、肩部残片。器表施浅黄釉,陶色不纯,内皮红而胎质灰。肩饰浅浮雕狩猎纹(图七五:1)。

罐1件(M2:53)。泥质灰陶,器表施青绿釉。敛口,圆唇,唇面外斜,矮领,圆肩,鼓腹,平底。肩部饰浅浮雕奔兽纹。器表涂成红色。口径8.3、腹径16、底径7.8、高13.8厘米(图五七、七五:2)。

仓1件(M2:54)。陶色或红或灰,器表施浅黄釉。敛口,尖圆唇,矮领,领外环状台面一周,肩出檐,饰23道瓦棱纹。身筒形,饰三组凹弦纹。平底,附三熊形足。口径4.8、肩径24.8、腹径21、足高4.8、通高36厘米(图五六、七五:3)o

灯1件(M2:27)。泥质,未经火烧。灯盘稍残。盘径7.6、柄径4.8、座径8.4、通高10厘米(图七五:4)。

铜器52件,另有铜钱527枚。

当卢1件(M2:60)。正面鎏金,长条形薄片状,两端均呈圭首形,一端较宽,背面两端各一竖鼻形纽。长8.6、宽0.6-1.9厘米(图七七:1)。

衔镳2件(M2:39、64)。形制基本相同,衔由两节构成,以小环相互咬合,两端大环内穿镳。镳略呈“S”形,中间有两小穿孔。1件(M2:39)衔素面,镳两端为薄片状。衔长4.4、镳长7.6厘米(图七七:2)。另1件(M2:64)衔饰螺旋纹,镳两端断面呈圆形。衔长6.5、镳长8.3厘米(图七七:3)o

辖軎2件(M2:2638)O形制基本相同,略呈喇叭形。1件(M2:26)外端有凸棱一周,辖钉形,穿于辖孔内。吾径1.3~1.8、长2.1厘米(图七七:4)。另1件(M2:38)外端平齐,辖缺。杏径1~1.8、长2.2厘米(图七七:5)。

盖弓帽24件(M2:7~22,40-47)o其中16件(M2:7~22)形制相同,为短圆筒形,半球形帽,帽端稍细,一侧有钩。标本M2:7,径0.8、长2.5厘米(图七七:6);另8件(M2:40-47)形制相同,为短圆筒形,顶端平齐,一侧有钩。标本M2:40,径0.5、长1.8厘米(图七闭端有一道凸棱。标本M2:67,径0.6、长1.5厘米(图七七:11);另1件(M2:48)无凸棱。径0.7、长1.3厘米(图七七:14)。

七:7)。

扣形饰9件(M2:28-34.51.68)。其中4件(M2:28-31)形制相同,为卵圆半球形,中空,底平齐,有一横挡。标本M2:28,径0.7~1.2、高0.6厘米(图七七:9);另4件(M2:32-34,51)形制相同,为外侧球面形,内侧两对称平行半环形穿纽。标本M2:51,帽径1.1、通高0.6厘米(图七七:8);另1件(M2:68)为半球形,凸面饰浅浮雕兽面纹,底平齐,有一横挡。径1.6、高1厘米(图七七:10)。

筒形饰4件(M2:36、37、48、67)。形制基本相同,短圆筒形,一端封闭。其中3件(M2:36,37.67)近封闭端有一道凸棱。标本M2∶67,径0.6、长1.5厘米(图七七∶11);另1件(M2∶48)无凸棱。径0.7、长1.3厘米(图七七∶14)。

衡末饰1件(M2:35)。短圆筒形,一端封闭,中部有凸棱一周。径1、长1.4厘米(图七七:12)□

泡钉5件(M2:23~25、62、63)。其中3件(M2:23-25)形制相同,帽为半球形,钉圆锥形。标本M2:23,帽径1.8、帽高1.2厘米(图七七:13);另2件(M2:62.63)形制相同,帽边缘外折,钉四棱锥形。标本M2:62,表面鎏金,帽径3.3、帽高1.7厘米(图七七:18)。

兽形器足1件(M2:59)。通体鎏金。兽蹲踞,尖嘴大张,小眼圆睁,圆耳直立。以细线刻ISI皮毛。头后部有一台面和带孔桦头。通高2.3厘米(图五九、七七:15)。

环2件(M2:56、57)。形制、大小相同。表面鎏金。以条形薄铜片与器物相连。标本M2:56,环径2.4、断面径0.3厘米(图五八、七七:17)。

弩机1件(M2:65)。由郭、键、望山、牙、钩心、悬刀构成。郭长6、宽0.8~1.8,望山高1.6,悬刀长2.8厘米(图六。、七七:16)。

钱币527枚。均为五铢钱,有大、小两种。大五铢钱67枚,圆形方穿,有钱郭和穿郭,大正面穿上有一横画。“五”字交笔有缓曲或弯曲较甚者,“铢”字左旁金头呈箭头或三角形,下为四圆点或短竖点,右旁朱上方折,下多圆折。小五铢钱460枚,形制相同,圆形方穿,有钱郭,穿背面有郭。“五”字交笔甚曲,末端与横画近乎垂直或略外展,“铢”字左旁金头呈三角形,下为四短竖点,右旁朱头方折(图七八:1~8;表二)。

铁器3件。另出土有较多的小铁剑或小铁刀残段,外有木质鞘,不能复原。

剑1件(M2:66)。柄残,铅剑格,格饰有浮点组成的直线纹、米字纹。残长6.3、宽0.7厘米(图七六:1)。

钉1件(M2:50)。略呈“U”形。钉长1.5、宽2.8厘米(图七六:2)。

铁容器1件(M2:6)。残。仅存口部,略呈钵形。敛口,圆腹。口径11.2、残高18厘米(图七六:3)。

石肛塞2件(M2:3、4)。形制基本相同。短八棱柱形。标本M2:3,径1~1.4、长3.6厘米(图七六:5)。

珍珠串饰40粒(M2:5-1~40)o均有小穿孔。标本M2:5-1,径0.6厘米。标本M2:5-2,径0.5厘米。

骨饰1件(M2:52)。长方形薄板状,正面磨光,背面有一凹槽。长2、宽0.7、厚0.2厘米(图七六:4)。

结语

1.关于墓葬的时代

Ml和M2没有出土有纪年的文字资料,其年代只能根据墓葬的形制及出土器物作出大致的推断。这两座墓葬的形制几乎完全相同,均为长斜坡墓道竖穴土坊砖室墓,子母砖券顶,墓道近墓室两侧置对称耳室。与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们、西安曲江池西汉壁画墓⑶的形制、结构基本相同。带多级二层台的长斜坡墓道竖穴土圻墓是关中地区西汉时期大、中型墓葬所釆用的基本形制,在西汉早期、中期墓坊底部置木质棺椁,部分木椁之外积沙、积炭,如咸阳杨家湾汉墓叶新安砖厂汉初积炭墓鴨西汉晚期墓坊底部的木椁被砖砌墓室所代替,如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倒、西安曲江池西汉壁画墓气子母砖券顶这种结构在关中地区最早出现于西汉宣、元时期,流行于西汉末至新莽时期叫东汉中期以后不见。Ml出土的玉眼障、玲、鼻塞与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叫亦为西汉时期的雕刻技法,出土的五铢钱有武、昭时期“五”字交笔较直或缓曲者,也有宣帝时期“五”字宽大交笔甚曲末端近乎平行者,但时代最晚的五铢钱的特征与西安出土的元帝“建昭五年”纪年钱范相同,“五”字宽大交笔甚曲末端略向外展,不见新莽及东汉时期的钱币。M2出土的车马器与Ml出土同类器物的形制完全一致;出土的釉陶仓、釉陶罐、釉陶壶与《长安汉墓》中第三期同类器物'逍相同,出土的五铢钱也与“建昭五年”纪年钱范的钱文特征一样。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特征,我们认为这两座墓的下葬年代均应在西汉晚期。

2.关于墓主人的身份

关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我们也只有根据墓葬规模、随葬器物的等级进行大致的推断。依据西汉时期墓葬的大小、棺椁的形制、随葬器物的多少,一般分为四个等级⑵。这两座墓规模较大,墓道均超过20米,墓坊开口长宽也在7米以上,底部的砖砌墓室壁与券顶均为双层砖砌筑,厚度均超过0.6米。且出土有玉珞、眼障及龟纽铜印章、封泥等较高规格的随葬器物。因此,我们认为可归入二类墓葬,即属诸侯王、列侯、郡太守及二千石以上官秩的墓葬,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也应相当于二千石以上官秩的列侯或郡太守的级别。

3.对墓葬壁画的初步认识

汉代壁画墓发现于20世纪初,截至目前,见诸报道的汉代壁画墓60余座,从公布的资料看,这些壁画墓时代大部分在新莽至东汉末年,西汉时期尤以西汉前期的壁画墓较少,大多分布在长江以北,且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最为密集。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是关中地区发现的较少的汉代壁画墓之一,壁画内容不仅有传统的羽化升仙内容,还出现了被以往认为是流行于东汉时期的车马出行、宴乐、斗鸡等表现现实生活的画面。在西安理工大学壁画墓(Ml)的壁画中,戍守墓门东西两侧的翼龙、翼虎,爪持旌幡,应是起镇墓辟邪作用;券顶上的青龙、白虎、朱雀及后壁的黄蛇(青蛇)应为天之四灵,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同时中间的朱雀,两侧的翼龙、仙鹤及后面的乘龙羽人又组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的引魂升天队伍,引导墓主人的灵魂进入仙界。东西两壁的内容为现实生活的缩影,东壁为狩猎、车马出行,乘奔马或拉弓射猎,或手握长矛猛刺野牛,还有的徒步追杀野猪,一幅幅精彩的狩猎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西壁为乐舞、斗鸡场面,舞女婀娜多姿,翩翩起舞,女主人们聚精会神,欣赏乐舞,男主人们神态各异,有说有笑,仆人拱手侍立,展现出一派安然祥和的生活场景。其内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较早的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墓葬壁画,而狩猎内容在汉墓壁画中也较少发现。此墓壁画的构图类型多样,整体上釆用分层构图,即上层为天境仙界,下层为现世生活,前为镇墓辟邪,后为升天羽人。局部则是采用了独幅构图和长卷式构图相结合的技法,西壁的宴乐、斗鸡等均为独幅画面,顶部天境仙界、东壁狩猎场景则以长卷式展开画面,场面宏大壮观。构图上采用了散点透视原理,券顶上的仙禽、瑞兽正视平列;两壁的狩猎、乐舞采用鸟瞰散布,物象错落有致,远近比例协调。画面线条自然流畅、准确简洁,通过对各种线条的灵活运用,把人物或动物的形态、神情刻画得自然真实、生动传神。画面色彩丰富,有黑、白、朱、赭、紫、蓝、黄、绿、青等。灵活多样的线条、丰富和谐的色彩,使画面生动活泼,形神兼备,具有工笔重彩画的韵味,与大量汉代壁画的“粗犷朴拙”迥异。另外,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西汉晚期中下级官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总戴冠,而常着幘巾或仅盘发髻,所穿上衣主要为袍、襦,颜色以青、红和浅灰为主,下裳多穿大裤,颜色多为白色,男女服色差别不大,大多为青、红和浅灰色,男性以鲜艳的红色为主,其次为青色;女性以青色为主,红色则相对较少。男子发式相对较为简单,在头顶梳一圆髻或扁平髻;女性流行高髻,有的在高大髻上插笄,笄一端饰以垂梢。关于壁画中人物服饰的相关问题,我们将另文探讨。

总之,此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绘画艺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与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一起,填补了关中地区西汉时期壁画墓的空白,在秦汉学术史及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发掘:程林泉孙福喜 张翔宇冯健 李书锁曹铭靖

绘图:寇小石呼安林

摄影:王保平王磊 陈斌

执笔:孙福喜程林泉 张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