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名字女孩名字(姓秦好听稀少的名字男孩名字)

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是后世王朝的师表,而且“秦”字还是国外对中国称呼(China)的来源,在另一面秦朝也留下了很多谜团,其中之一是“秦”这个国号有何来源?

对于国号“秦”的来历,历史上通常认为是先有地名“秦”,然后封给秦人祖先“非子”,进而演变为国号“秦”,就像商地与商朝、周地与周朝、齐地与齐国、赵城与赵国、鲁地与鲁国等一样。然而,甲骨文却改写了认知,原来“秦”是一种植物,周王封非子于秦地,还有一层含义。

商朝末期,有一位忠义将军叫飞廉,他有恶来与季胜两个儿子,长子恶来死于牧野之战中。武王灭商后,飞廉不满周朝统治,带着赢姓部族参与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的叛乱。根据清华简记载,武庚之乱后,周朝将东方一带的嬴姓部落迁到了西边,横跨半个中国,于是嬴姓部族就来到了西北地区。

周成王时,宠信季胜之子孟增,于是季胜后代迅速摆脱前朝罪臣的身份,开始发达了起来。周穆王时,季胜重孙造父平定徐夷叛乱有功,于是周穆王将赵城赐封给造父,之后季胜这一脉就成了“嬴姓赵氏”。季胜兄长恶来的后代,攀附冒称也自称“赵氏”,史书上说“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周孝王时,恶来后代非子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就让他在汧水、渭水之间主管马匹。之后几年,马场里的马匹被非子照顾得很好,周孝王非常满意,于是就想让非子继承其父大骆的宗脉。但大骆的妻子是申侯之女,育有儿子“成”,是大骆的宗脉,因此申侯等人不愿意让非子继承家产。

最终,周孝王没有废黜“成”,而是将非子另外安排:你的祖先伯益(大禹治水助手,后来大禹禅位于他)为舜帝主管牲畜,让牲畜繁育得很好,所以帝舜赐了赢姓,如今他的后代为我养马,我就分他土地,让他做一个附庸国,于是“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问题在于,周孝王给予非子的封地,为何名称叫“秦”?

一般解释认为,“秦”是“伯益之后所封国”,是上古一个地名,然后周王转封给秦人祖先。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春省。一曰秦,禾名。”清朝段玉裁注释说:“以地名为本义者,通人所传如是。(秦禾名)此别一义。”也就是说,周孝王赐给的这块地,原本名称可能叫“秦”,或者秦地在其他地方,由于非子与伯益的特殊关系,周孝王就将此地命名为“秦”。

然而甲骨文中的秦字(下图),下部是双禾——秝,上部像双手,表示收获,中部像朝天生长的禾穗,因此“秦”其实是一种“禾”。清代学者朱骏声就指出“秦,禾名”,而不是地名。近代日本学者高田中周指出,“以禾名为古训是。秦为禾名,必当在秦主立国之前,此非为国名而作造之字可识也。”

那么,“秦”到底是什么植物呢?其实,秦字的字形就透露了真相。

甲骨文中与“禾”有关的汉字,字形上往往只有一个“禾”字,而秦字下面却有两个“禾”。同时,“秦”衍生出来的汉字“蓁”、“榛”、“臻”、“溱”等,本义都含有丛生、积聚、众多、众聚的意思,与密植丛生有关。因此,秦字下部的两个禾字,其实就是表明这种植物生长状态——密植丛生!

根据文献记载,谷子的大名叫禾,一切谷科的别种都带有“禾”字。《说文解字》中又记载,谷子别种有穆、移、私、秦等。

因此,“秦”是谷子,特征是密植丛生,谷穗朝天,这与一般谷物需要间隔生长、谷穗下垂生长大不相同。学者雒江考证指出,“秦”其实就是一种叫“草谷”的谷子,是一种专门用于喂养动物的饲料草,如今在西北地区还有小量种植,种植方式与用途是“撒下种子,不间苗,也不锄草,让其密植丛生,成熟后连同谷穗一起收割,铡成草节喂养耕畜”。

史书记载,非子养马几年之后,不仅马匹数目大大增加,而且养的马雄峻无比。联系到“秦”是一种饲料草,这就不难想到,非子应该是更善于种植。在汧、渭之间,非子利用当地适宜种植的条件,大量种植“秦”,源源不断地提供马饲料,让周孝王的马场得到飞速发展,由此得到周孝王的赞赏。如今看来,“秦”是一种极为普通的饲料草,但在3000余年前却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力。

也就是说,非子依靠种“秦”养马,从而得到周孝王给予的封地与附庸的身份,为了纪念这一发家之本,于是就将封地命名为“秦”。需要说明的是,周孝王应该没有给封地命名,因为只说“分土为附庸”,没有说将封地命名为“秦”。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周平王继位,面对破落的都城与近在咫尺的犬戎威胁,周平王决定东迁洛阳,秦襄公出兵护送而立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于是“秦”就升级为了国号。战国中期之后,秦人威震四方,“秦”之称呼先后传到印度地区、中亚、以及欧洲,最终演变为“China”。

参考资料:《史记》、清华简、甲骨文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