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座男生配什么星座

  7月19日8时19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遥感三十号10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本次发射是遥感三十号系列卫星的阶段性收官之战,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二丙火箭是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运载火箭,全箭总长约43米,起飞质量约242吨,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为2吨。作为“金牌老将”,长二丙火箭今年要跑遍酒泉、太原和西昌3个卫星发射中心,甚至需要在3个发射场同时开展工作。

  本次任务中,长二丙火箭搭载整流罩伞控系统,进一步验证整流罩落区控制技术。长二丙火箭试验队在前期整流罩伞控技术系统搭载成果的基础上,对整流罩结构进行进一步强化,并首次采取高空开伞方案和改进的电气系统,持续推进整流罩残骸落区控制技术研究。

  

  遥感三十号10组卫星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采用多星组网模式,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验证。

  自2017年发射第一组遥感三十号卫星以来,4年时间里,长二丙火箭将全部10组遥感三十号卫星高精度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100%。

  此外,本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1颗天启星座15号微纳星,用于物联网数据采集。

  

  本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80次发射。

  徐峥拍摄电影《我不是药神》时,经常在片场对同戏演员谭卓、王传君说:“好演员的春天要来了。”徐峥的判断是准确的。

  上周末,由谭卓主演的两部新片《误杀》和《被光抓走的人》同日上映,并且都在豆瓣电影拿到了7分以上好评。前日,谭卓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被问到有没有中年女演员的职业焦虑时,她帅气回应道,“我才36岁啊,我不认为我已经进入一个中年人的阶段了。”

  与陈冲黄渤合作很幸福

  凭借《hello!树先生》等文艺片崭露头角的谭卓,早年间一度被誉为“艺术电影女神”,后来她又出人意料地成为宫斗剧《延禧攻略》中的高贵妃,证明自己在不同类型影视作品里都游刃有余,也让她被更多观众记住。

  本月,谭卓携两部电影作品霸屏,一部是与肖央、陈冲合作的悬疑推理电影《误杀》,一部是与黄渤、王珞丹合作的软科幻爱情片《被光抓走的人》,其中她在《误杀》中痛骂陈冲“儿子”为禽兽的一场戏,被网友制作成表情包广为流传。

  聊到这个表情包,谭卓不禁要表达对陈冲的爱慕,“她是为数不多能在国际上真正站住脚的华人女演员,有着非常强大的个人魅力,也非常性感,而这种性感是由内而外的,不是那种谄媚、低级的性感。”谭卓惋惜地说,她这次与陈冲的对手戏太少了,没过足瘾,“拍戏遇到这样的好对手,是非常难得的。”

  而在《被光抓走的人》中,谭卓与影帝黄渤饰演夫妻,还有几场激情戏演出。一说到黄渤,谭卓立刻分享了一节星座课,“黄渤老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处女座,我本来也是追求完美的体质,但碰到他就很轻松,因为有人比我更操心。”谭卓开玩笑说,希望未来遇到的所有合作伙伴都是处女座的。

  年轻人不要让自己布满灰尘

  这两年,国内影视圈一直在进行“中年女演员职业焦虑”的讨论,不少知名女演员都分享了自己进入30 后的心态变化。对这个话题,谭卓却毫无代入感,她认为这种集体焦虑不仅仅存在于影视行业,“任何行业都有,每个个体如何正视、排解自己的焦虑,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和解决的问题。”

  谭卓也潇洒表示,不觉得自己已经是一名中年女演员了,也建议大家不要把自己定义得“那么老”,“这个中年女演员的话题其实有点过于自嘲了,30多岁是多么有活力的年纪啊,一切都刚刚开始,刚从懵懂进入到有些成熟,是非常宝贵的年华,也是最有创造力的时候。”

  在谭卓看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代人到50、60岁才算是进入中年状态,“所以我们都还是年轻的孩子,不要把自己弄得布满了灰尘。”(记者 戎钰)

  ◎ 吴沛雨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2021年7月9日19时59分,长征六号遥六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钟子号”卫星星座02组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最近一周内长征火箭四次发射全部成功。

  

  郑斌 摄

  7月3日,长征二号丁一箭五星发射圆满成功。

  7月5日,长征四号丙发射风云三号E星圆满成功。

  7月6日,长征三号丙发射天链一号05星圆满成功。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低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配有全新液氧煤油动力系统,具有高可靠、高安全、低成本、短周期发射等特点,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0吨(轨道高度700公里),发射可靠性高达0.9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次任务是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首次在夏季发射,针对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三平”测发模式、无依托发射等特点,型号队伍开展了全箭各系统防雨防雷措施有效性的复查,确保火箭可以满足雷雨季发射前操作及发射要求,确保任务万无一失。

  

  郑恩红 摄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自2015年成功首飞以来,逐渐在我国商业发射市场塑造了技术方案高可靠、发射服务高质量的良好口碑。本次任务是继2019年11月长征六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宁夏一号”(又称钟子号)卫星任务后,与该卫星团队的再次合作,更加印证了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优异性能和市场声誉。为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和任务适应性,本发火箭在充分继承了长六遥四火箭的设计方案及产品状态的基础上,优化和规范发射场工作流程,持续优化发射预案,确保高质量保证成功。

  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79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38次飞行试验,是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第6次发射。本次发射的卫星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

  科技日报《科技日报》是富有鲜明科技特色的综合性日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要舆论前沿,是广大读者依靠科技创造财富、提升文明、刷新生活的服务平台,是中国科技界面向社会、连接世界的明亮窗口。7028篇原创内容

  编辑:刘义阳

  审核:朱丽

  终审:何屹

  

  4月30日,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北斗杯”全国青少年体育大赛北斗智慧跑活动在湖南常德举行。 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常德5月1日电 (郭超凯)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北斗杯”全国青少年体育大赛北斗智慧跑活动4月30日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沅江风光带成功举办,800余名参赛选手参赛开跑。

  据介绍,北斗智慧跑是以北斗时空为基准,将科技、体育、文化、娱乐融为一体的益智乐跑大赛。参赛选手在规定的55分钟内通过北斗卫星导航、跑步完成20个“寻宝点”任务,分别获得打卡积分、知识答题闯关积分、线下任务加分、完成所有任务节约时间积分,四项积分之和进行排名。选手们需要完成“我为常德代言”、“北斗星座拼图”、“红色基因代代传”、“革命诗词朗诵”等线下闯关任务。

  4月30日,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北斗杯”全国青少年体育大赛北斗智慧跑活动在湖南常德举行。 主办方供图

  经过激烈且有趣味性的赛事比拼,主办方为所有参赛完赛选手颁发参赛纪念证书,亲子组(低年龄)、亲子组(高年龄)、高中组、大学组四个组别前10名选手受邀参加5月23日在南昌举办的全国总决赛。

  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伦敦奥运会女子举重冠军王明娟作为代表宣读倡议书。她倡议广大青少年朋友们珍惜大赛机会、在比赛中收获健康、收获成长,用北斗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指引人生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等人纷纷通过录制寄语视频,以榜样力量激励选手们赛出当代青少年的激情与风采。(完)

  9月,乌云散尽,满目痴情,3星座重修旧好,携手恩爱百年,一起看看吧!

  

  1、巨蟹座

  巨蟹座一向心软,脾气也很不错,虽然他们外表柔柔弱弱,其实内心却很坚强,他们只是习惯了包容和妥协,若是被人踩到底线,巨蟹座的反击也会让对方后悔不迭。

  巨蟹座很在乎感情,渴望能谈一次不分手的恋爱,和心爱的人相濡以沫过一生,是他们毕生的梦想。所以,当他们下决心去爱的时候,就会一心一意地爱到底,从不会因为些许挫折而放弃。就算分手,巨蟹座也依然坚信,两人缘分未散,一定能再续前缘。9月,乌云散尽,满目痴情,巨蟹座重修旧好,携手恩爱百年。

  

  2、摩羯座

  摩羯座性格沉稳,冷静而理性,话虽不多,但却总是一针见血。他们不是浮躁的人,做事低调踏实,只有在一鸣惊人时,才让人发现,身边的摩羯座是多么厉害的角色。

  摩羯座总给人一种不解风情的感觉,其实,他们的爱比别人只多不少。他们是工作狂不假,但内心也从来不缺少柔情,一旦能邂逅值得相守一生的人,哪怕让他们抛却一切都不会有半点犹豫。即便爱人真的远走,他们也会苦苦守候,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新牵手。9月,乌云散尽,满目痴情,摩羯座重修旧好,携手恩爱百年。

  

  3、处女座

  处女座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他们内敛含蓄,做事情一丝不苟,眼里揉不下一粒沙子,对人对事就比较挑剔。其实处女座内心温暖善良,只要你尽心尽力去做,就能得到他们的认可。

  处女座一向用情很深,只不过,他们会把感情小心翼翼地藏在心里。他们期待完美无缺的爱情,所以,让他们接受一个人,并不算太容易。而真的能如愿以偿牵手意中人,他们就会用尽所有力气,好好经营两人的未来,即便分手,也别想让他们放弃。9月,乌云散尽,满目痴情,处女座重修旧好,携手恩爱百年。

  “从窗户看宇宙”的16岁“追星”少年,终于考入北大天文系!

  从2015年11月16日发出第一篇文章《宇宙从哪儿来?》至今,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三男生韩佳恒的公众号“从窗户看宇宙”已经坚持开设了6年,追踪前沿发现,普及天文知识。虽然也曾因为学业繁忙“断更”许久,但仍有千余名粉丝“不离不弃”。

  在上周日发布的第106篇文章《发现河外星系》中,韩佳恒“官宣”了好消息——他通过了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强基计划选拔,梦圆北大天文系。

  即将正式亮相的上海天文馆“吸粉”无数,但在很多人眼中,天文仍是一门“高冷”的专业。而在韩佳恒的心里,学习天文是一件让自己真正能感到“幸福”的事。

  星空震撼无以复加

  韩佳恒父母的工作都和天文毫不搭边,他说,自己对天文的爱好,可能是从浩渺的书海中产生的。从他幼儿园起,一家三口的闲暇时光时常在浦东图书馆度过,看着看着,他对天文和航空航天类的书籍就特别感兴趣。小学时,父母给他买了一台天文望远镜,于是,每晚,他总爱通过窗口,对着星图,遥望星空。

  “在酷暑,我们能欣赏夏季大三角和壮丽的夏季银河;在寒冬,我们能欣赏冬季大六边形。春季和秋季的夜空并没有夏季和冬季那般灿烂,但是,只要静下心,仔细观察,加以星图的辅助,你一定能找到它们的美丽之处。”在一篇文章中,韩佳恒如此写道。当他反复调试,终于发现了木星和它的卫星小伙伴时,内心的满足无以复加。

  他告诉记者,第一次见到一个远离光污染、完全纯净的星空,是一次和父母坐邮轮出游时。船行至公海,漫天繁星真实地在头顶闪耀,北半球夏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天琴座、天鹅座等清晰地铺陈在眼前。在上海天文台天荒坪观测站,他第一次在科普专家带领下,领略了专业观星的魅力,比如学习如何在夜空中利用亮星搭建“星桥”去发现较为暗淡的星体,如何用“指星笔”在夜空中“导航”,也第一次感悟,天文观测亟需耐心——原来,传说中的流星雨并不会如影视作品中的那样“雨滴”频落,需要漫长的等待,方能见到一颗流星划过天际。

  渐渐长大后,美国宇航局(NASA)、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等专业机构的官网,中国国家天文公众号以及权威天文杂志“Sky &Telescope”网页版等,成了韩佳恒每天浏览最多的网站。他最爱的一本天文类书籍很“朴实”——大学教材《基础天文学》。他说,尽管有时候有点“烧脑”,但他喜欢这种“干货”满满的阅读体验。

  《当太阳走进了CT室》《除了生成黄金,中子星还有哪些意义》《用3分钟解读3视差法》……在公众号平台,韩佳恒努力把艰深的天文知识说得通俗易懂。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思考得愈加深入。高考结束,他重新启动了公众号的写作,眼下,他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按照主题进行更有规划的创作,第一个系列便是“星系”。星系的发现、星系的分类、星系中包含的动力学原理、如何测量星系的旋转速度、如何促进暗物质的发现……这些盘桓在他脑海的问号,他希望能一点点“拉直”。他说,从一个天文爱好者,即将变成真正的天文系学生,不是“凑热闹”,而是可以沉下心来挖掘现象背后的原理,学着用更好的模型去阐释一些现象,去尝试设计更好的观测设备,着实令人期待。

  在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天文馆展教中心网络科普部部长施韡看来,这个经常向他请教各种问题的少年天文迷,有着出色的学习能力。“学好知识的最佳途径莫过于讲给别人听,但要做到这点不容易,不是一蹴而就的。“平日里,施韡也会经常和他交流公众号的创作心得,鼓励他在保持自己的好奇心的同时,去发现知识背后的逻辑,并用更清晰的表达吸引更多人感知天文学的魅力。

  为了梦想 学业“开挂”

  从小学起,韩佳恒就在上海市实验学校就读。出生于2004年底的他,现在还不满17周岁。他说,在这所可以用10年时间完成从小学到高中12年学业的学校,“牛娃”云集,单论学科成绩,自己并不出众。

  是老师“护长容短”的教育理念和不断的鼓励,支撑起他的天文梦。自从他开设了公众号,搜集资料,整理文案,核对科学原理,每周花上四五个小时是常事;每逢节假日,他则是各类天文讲座的常客。校长徐红不仅将他的公众号转发在自己的朋友圈,还将这个神奇的天文小子请上讲台,在新生见面会上和同学们分享爱好。随着“粉丝”的增加,韩佳恒当选上实“年度有影响力学生”。他坦言,进入高中后,自己有段时间成绩下滑明显。但得知他要赴“天眼”参加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学校还是准许了他一周的假期。

  韩佳恒说,去年,他偶然看到了一份北大强基计划的招生简章,“天体物理”四个字让他动了心。“我仔细想了下,天文带给我的不仅是短暂的满足,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快乐,就是那种回忆的时候会觉得很幸福的感觉。”韩佳恒说,正因如此,他意识到,对天文自己是“真爱”,为了抓住机会,他决定在学业上奋起直追。

  天资聪慧的他,“逆袭”之路一路高歌猛进,高三时,他冲上了年级前十。网课期间养成的良好自律习惯,也一直保持至今——7月5日“强基计划”录取结果公布后,他就忙着向学长们请教哪些科目难度较大,并找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物理等基础学科教科书,每天六七点起床,开始了自学。

  上海天文馆开放内测,韩佳恒第一时间去探营。他最爱的是“征途”展区,他说,因为那里展示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人类探索太空、探索未知的精神。

  “在广袤无垠的空间中,人类的力量非常有局限。天文可以让我有短暂离开繁琐生活的机会,更好地去反省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仰望星空的时候,这个追星少年的思想也日益成熟。他说,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才会不断告诉自己,结果并不是唯一,突破的过程更加珍贵。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陆梓华

  中新网长春7月3日电 (记者 郭佳)记者3日从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下称“长光卫星”)获悉,当日有4颗“吉林一号”卫星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至此,“吉林一号”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增至29颗,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9次至11次重访。

  长光卫星是中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6年前,长光卫星自主研制的中国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成功发射,此次是“吉林一号”卫星工程的第13次发射。

  这4颗卫星分别是1颗“吉林一号”宽幅01B卫星和3颗“吉林一号”高分03D卫星。

  

  7月3日,4颗“吉林一号”卫星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长光卫星供图

  长光卫星介绍,“吉林一号”宽幅01B卫星是目前国际上幅宽最大的亚米级光学遥感卫星,幅宽大于150km,每天可获取超过200万km2的高清影像。“吉林一号”高分03D卫星则是轻小型高分辨率遥感卫星。

  为了更快地完成“吉林一号”星座138颗的组网目标,长光卫星一直在努力控制成本,其研发的轻小型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采用了高分辨率超轻量化低成本相机等多种创新技术,已将整星重量控制在40kg量级。

  记者了解到,今年是长光卫星密集发射组网期,年底有望实现在轨卫星数量超过60颗。长光卫星介绍,此次发射的4颗卫星入轨后,将极大提升“吉林一号”星座的地物分辨能力、拍摄覆盖能力及快速响应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影像及数据产品,推动遥感服务向大众市场迈进。(完)

  【环球网综合报道记者康博浩】“宇宙级天团”近日访港。香港“橙新闻”消息,北斗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今天(24日)上午在香港理工大学作题为《仰望星空北斗璀璨》的演讲。谢军表示,中国的航天是是一代又一代人name=”_GoBack”>接续奋斗的结果,万众一心是北斗发展、乃至中国航天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据报道,2020年6月23日,中国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2020年7月29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入网工作;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正式举行。

  

  对此,谢军在讲座中表示,中国的航天是一代一代人走下来的,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一代一代人传承的最基本的要素。

  报道称,谢军表示,北斗在发展中自主自立解决问题,实现为中国国家建设服务、为全球提供优质服务。他具体提及,钱学森的系统工程论在日后解决问题中提供了很大帮助;陈芳允则最早提出“双星定位”想法,是北斗得以立项;孙家栋是北斗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范本尧是北斗一号的总设计师;李祖洪是北斗一号总指挥和北斗二号首任总指挥。

  谢军提到,万众一心是北斗发展、乃至中国航天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他表示,北斗卫星涉及400多家单位,30多万科研人员,需要很多厂家共同合作,他特别提及,建设北斗系统过程中,许多组件厂家贡献很大。

  谢军还提及此前新冠疫情暴发,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即使因为疫情控制导致人员调动不畅,工作人员依然“逆行而上”,坚持完成工作。他说,这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

  近日,“行云二号”01星、02星之间实现了建链流程完整、遥测状态稳定的双向通信,这意味着“行云二号”卫星搭载的激光通信载荷技术得到成功验证,我国卫星物联网星座实现星间激光通信零的突破。至此,两颗卫星自今年5月12日发射入轨开展在轨技术测试以来,所有核心技术均得到充分验证。

  

  图1:行云二号01、02星激光通信模拟图

  星间激光通信是一种利用激光束作为载波在空间进行图像、语音、信号等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具有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系统终端体积小、质量轻、功耗低等优势,可以大幅降低卫星星座系统对地面网络的依赖,从而减少地面信关站的建设数量和建设成本,扩大覆盖区域、实现全球测控。据悉,“行云二号”01星、02星的激光通信载荷质量6.5千克,在轨功耗80瓦。

  “行云二号”01星、02星由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所属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抓总研制,是天基物联网(行云工程)的首发星,于2020年5月12日成功发射入轨,随即展开一系列在轨技术验证及行业示范应用测试。

  目前,星间激光链路技术已成为全球卫星通信系统发展的关键技术。公开资料显示,全球中低轨道星座项目中,仅有美国的Starlink星座、LeoSat星座提出了采用星间激光链路实现空间组网的计划。而在国内,行云公司抓总研制了国内最小的星间激光通信载荷,实现了国内卫星物联网星座激光通信零的突破,打通了卫星物联网星座间信息传输的瓶颈制约。

  护卫舰在海军舰船装备中属于“老兵”。护卫舰在各个时期的定义和作用也不一样。现在,人们将吨位较小,主要执行反潜和防空任务的军舰称为护卫舰,其活动范围一般是中近海。

  

  在风帆战舰时期,护卫舰的吨位小于战列舰,具有较高的航速,一般执行战场侦察、警戒监视、船队护航、破坏海上交通线等任务,但一般不参加舰队决战。

  从19世纪末期开始的一段时间,随着动力系统和武器系统的发展,军舰的种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当时各国海军根据舰船的功能,将作战舰艇分为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的发展一度被忽视。

  

  二战时期,“尘封”的护卫舰再度被启用,英国海军为了快速弥补驱逐舰兵力的不足,加强反潜能力,发展了江河级战舰,命名为护卫舰。该级舰武器装备很简陋,但造价较低,实用性较强,可以执行远洋护航任务。由此,护卫舰时隔60年再度“复活”。各国海军也纷纷效仿。

  此时,美国海军发展了舰队驱逐舰和护卫驱逐舰,舰队驱逐舰主要用于海上决战,航速25-30节;护卫驱逐舰也称为护航驱逐舰,主要承担船队护航、自卫防空、反潜等任务,他们的吨位较小、航速较低,造价相对较低。当时还有一类吨位更小,主要用于海上巡逻的巡逻护卫舰,吨位1500吨左右,航速大约20节。典型代表是美国的塔克马级巡逻护卫舰,共计建造了96艘。

  

  二战前后,英国和美国海军还发展一类名为“向导驱逐舰”的舰艇,主要是增强编队指挥控制功能和反潜、防空能力,也属于护卫舰的一个分支。但在实际应用中,它用作指挥舰的机会并不多,更多的是作为机动编队的护卫使用。

  战后,护卫驱逐舰的任务被一类称为远洋护卫舰的舰艇替代,主要任务也是反潜。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军将护卫驱逐舰、远洋护卫舰、巡逻护卫舰等统称为护卫舰。1975年,美国海军在“高低搭配”的装备发展思路指导下,开始建造佩里级护卫舰。此后,美国一度放弃发展护卫舰,21世纪初,在军事转型过程中,发展了“濒海战斗舰”,主要承担反潜和水雷战任务,经过几年的使用发现这种舰并不实用,于是将其并入了护卫舰序列。2017年,美国海军决定“拨乱反正”重归传统,开始设计、建造新型的FFG-X护卫舰,命名为星座级。

  

  现在,护卫舰的称谓已不像以前那样复杂,一般只称护卫舰和轻型护卫舰,不过,从任务的角度看,它与驱逐舰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原因是护卫舰随着功能增强、任务拓展,排水量逐渐增大,它的吨位早已超过战前的巡洋舰。日本为了掩人耳目,将驱逐舰称为“護衛艦”,是护卫舰队所属舰的意思,并不表示舰种。26000吨的出云级直升机母舰在日本也称直升机护卫舰,所以我们不能被它的分类所蒙骗。

  出 品:科普中国

  科学顾问:侯建军

  监 制:战 钊 宋雅娟

  制 片:金 赫

  策 划:赵清建

  摄 像:小 鹏

  剪 辑:珞 岩

  现在,护卫舰是装备数量和装备国家最多的海上作战平台。关于护卫舰的美誉有很多,如航母的“带刀护卫”、船队护航的“镖师”、近海防御的“海上轻骑兵”。

  

  护卫舰既可随编队行动,也可单独执行作战任务。进入21世纪后,各国海军都在强调任务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和反恐任务日趋繁重,而护卫舰又恰好适合完成此类任务,所以可以大展身手。另一方面,护卫舰造价低廉,中小国家也买得起、用得起;用途广泛,武器配置与驱逐舰相近,能够承担多种海上作战任务,所以深受各国的青睐。

  纵观国外护卫舰近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护卫舰的设计已由过去追求新概念、高技术逐步趋向守正,回归传统,更多的是采用成熟技术,如Mk-41或“席尔瓦”发射装置、成熟的舰炮、导弹等。第二,为应对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护卫舰装备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第三,排水量朝两级分化,瞄准未来海上作战的护卫舰多采用了较大的吨位,而主要为应对非战争行动设计的护卫舰则吨位较小。第四,注重控制成本,包括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主要表现在采用柴然联合动力、柴电燃联合动力等 。第五,在设计上为搭载无人作战系统留出空间、提供便利条件。第六,注重执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以应对不同类型的任务需求。

  

  进入21世纪,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护卫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美国在一味追求创新、力争装备超前对手一代的发展思路指导下,建造了濒海战斗舰,遭遇失败后,又决定重归传统,发展新一代星座级护卫舰。该级舰满载排水量7000多吨,装32单元Mk-41垂直发射装置、Mk-110 57毫米舰炮,“NSM”反舰导弹。电子设备方面,装备SPY-6一体化防空反导雷达、TB-37多功能拖曳阵声纳、SLQ-32(V)6电子战系统、宙斯盾基线10系统等最新的装备。

  日本最上级护卫舰集护卫舰和扫雷舰的功能于一身,没有采用美国濒海战斗舰的设计思路,而是在护卫舰的基础上,增加了水雷战装备和功能,主要是在近海执行反潜、扫雷、警戒监视等任务。

  

  在欧洲,英国为取代23型护卫舰,设计、建造了26型护卫舰,取名“全球战斗舰”,计划2026年服役。26型护卫舰长141米,满载排水量约6900吨,最大航速28节,外形简洁,极具时代感。

  2016年,法国公布了新一代数字化护卫舰(FTI)的设计方案,并为5艘该型舰艇拨款约42亿美元。FTI采用模块化设计,舰长122米,满载排水量4250吨,采用柴柴联合动力系统,最大航速27节。FTI采用类似美国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穿浪式舰艏,前甲板采用封闭式设计,综合桅杆上集成了雷达、光电、通信、电子战等系统,这是法国首次采用这种设计。

  出 品:科普中国

  科学顾问:侯建军

  监 制:战 钊 宋雅娟

  制 片:金 赫

  策 划:赵清建

  摄 像:小 鹏

  剪 辑:珞 岩

  

  安宰弘因《请回答1988》中的金正峰一角被观众熟知,后来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被操纵的城市》、《王的纪事簿》、《三流之路》等剧,同时,对导演满含兴趣的他带着自己导演的处女座《怀着怦怦跳的心》参加于10月21日至30日间举行第25届釜山电影节。

  

  安宰弘,李絮

  《怀着怦怦跳的心》参选本电影节的宽镜头韩国短片竞赛单元,该片讲述的是陆地女生(李絮饰演)和郁陵岛男生(安宰弘饰演)之间异地恋的故事。安宰弘担任了该影片的导演、编剧以及主演,也算是全能王了。

  

  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萌吃货正峰欧巴;是我们手捧莲花的表情包;更是一位优秀的演员和导演安宰弘。

  中新网北京10月26日电(郭超凯 朱霄雄)北京时间10月26日23时19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7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天启星座06星。

  

  郭文彬 摄

  

  郭文彬 摄

  遥感三十号07组卫星采用多星组网模式,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天启星座06星是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短报文通信卫星,是天启数据采集星座的第6颗卫星,可为地面用户提供DCS数据传输服务。

  

  郭文彬 摄

  

  郭文彬 摄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50次飞行。(完)

  

  郭文彬 摄

  

  郭文彬 摄

  中国日报7月25日北京电(记者 赵磊)今天中午11点13分,天启10号(暨“陵水号”)低轨物联网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随后卫星顺利转入在轨平台及载荷测试阶段,预计两周后即可提供物联网数据通信服务。

  据悉,该星是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天启星座的第七颗在轨物联网数据服务卫星,也是该星座在今年疫情发生之后发射的第一颗组网卫星,标志着2020年天启星座部署的全面启动。根据计划,国电高科今年还将陆续发射6-9颗天启卫星,年底前实现12颗以上卫星在轨组网并提供数据服务。

  据介绍,天启星座的加快部署,意味着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卫星物联网率先发力。

  国电高科相关人士表示,天启星座是我国首个实现数据应用的卫星物联网星座,随着其组网运营的加快推进,将极大推动我国物联网星座建设和产业化进程,带动国内卫星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促进参与国际相关产业的竞争步伐,在千亿美元级规模的全球卫星物联网产业中占据制高点和领先地位。

  据悉,新一代天启物联网卫星,实现了迭代升级,将全面提高天启星座数据服务能力,极大加快相关示范应用场景的产业化进程。具体而言,就是更大、更快、更强、更广 — 与早期发射的6U立方星相比,天启10号星与今年初发射的天启5号星及今年的后续卫星均为35-50公斤级。更大的卫星意味着更强的发射功率,在更强功率卫星信号的支撑下,天启星座的用户终端功耗将降低到0.1~0.5瓦,体积也更小。体积小、功耗低的终端可以降低客户的使用成本,突破应用门槛,支持实际业务的全面开展;在重访效率方面,预计到今年年底,天启星座全球覆盖区域内任意地点的时间重访率将从现在的3-4小时缩短到1小时以内;在功能领域,预计到今年年底,天启星座服务地面终端能力将突破话音报文功能,用户速率将从目前的0.2kbps和0.8kbps提升至3.2kbps,系统容量也将大幅提升;此外,在用户层面,预计到今年年底,随着星座数据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国电高科的业务领域将从目前的5个扩大到10个以上,满足电力物联网、矿山水文监测、海洋牧场、智能集装箱、生态环境监测、森林防火、绿色矿山和智慧农业等应用场景窄带数据通信需求,更加全面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日报12月22日电(记者 赵磊)今天中午12时37分,天启星座08星(平安1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搭载我国新型中型火箭长征八号顺利升空入轨,卫星经过平台及载荷测试后,将与天启星座其他在轨卫星组网运营。

  据介绍,天启星座08星是我国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天启星座”的第十颗在轨业务卫星,为该星座2020年的星座系统建设进程划上圆满句号。

  该星组网运营后将进一步提升天启星座的全球、尤其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覆盖性能和业务服务能力,满足航空、海洋、林业、水利、环保、气象及交通等更多新场景新需求。

  星座建设,重在应用。据悉,天启星座已经在我国物联网建设和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推广已在电力物联网、矿山水文监测、海洋牧场、智能集装箱、生态环境监测、森林防火、绿色矿山和智慧农业等领域积极开展,并不断拓展新应用、新模式。例如,近期星座运营方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与平安银行达成战略合作,本次发射的天启星座08星冠名“平安1号”,正是“卫星物联网+金融”合作的见证。后续,星座系统将为相关“物联网+金融”平台提供数据服务,共同促进各类企业实物资产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增强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为金融产业赋能。

  同时,国电高科还积极探索搭建卫星物联网产业生态。星座建设至今,国电高科已在包括海南陵水、广东深圳、山东青岛、河北保定、山西忻州等国内多地实现了产业化落地,与当地共同打造卫星物联网核心产业示范基地。

  天启星座计划于2021年前实现全部38颗卫星的部署及运营。随着星座建设的稳步推进,天启星座作为重要的公共服务平台和物联网新基础设施,将为全球军民商用户提供物联网数据通信服务,初步解决地面网络覆盖盲区的数据通信问题,从而催生更多物联网新场景应用及相关的数据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有望创造引领数千亿美元以上的卫星物联网产业新生态。同时天启星座将在我国实现自主可控、信息安全、智慧海洋和军民融合等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电高科后续将持续加快卫星物联网星座系统的可信安全新基础设施建设,使卫星物联网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北京市冬奥会应急救援及灾害预警、自然资源生态空间动态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大气及土壤质量监测与改善、固废车辆运输监控、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的监测预警等多种场景,并深度挖掘卫星物联网大数据金融应用等新服务,实质提升北京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北京市十四五发展打好新开篇。

  中国日报4月28日日电(记者 赵磊)昨天,天启星座09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顺利升空。当天,卫星已收到遥测,运行正常。卫星经过平台及载荷测试后,将与天启星座其他在轨卫星组网运营,使天启星座在轨业务卫星达到11颗。本次成功发射表明,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在2021年完成天启星座全部38颗卫星部署的计划正在稳步推进,有望顺利实现。

  据介绍,作为国内目前唯一开展多星组网数据运营的低轨物联网星座,自从2018年部署第一颗卫星以来,天启星座已经在我国物联网建设和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电力物联网、矿山水文监测、海洋牧场、智能集装箱、生态环境监测、森林防火、绿色矿山和智慧农业等领域积极开展、并不断拓展新应用、新模式,成绩斐然。特别是在具有保障国家综合性安全的农业、电力等领域,天启星座体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海南崖州国家育种基地,由于地势偏远,很大一部分农田并没有覆盖地面通信网络。国电高科在此布置了一批物联网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天启星座回传,这些数据与国电高科运营的智慧农业平台上的如遥感等其他数据结合,经过分析后,能够精确监测当地的地表温度、土壤酸碱度和湿度、降水量、空气、风力、水质和灌溉情况等,不但为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作物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精准的数据,也能为金融保险机构提供决策数据,为智能化、数字化的精准农业提供了数据通道服务。

  而这样的业务模式正准备在山东等农业大省复制推广,将为农民提供种植决策支持及风险预警、农产品品质管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振兴乡村经济,有效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在广东、浙江等地,国电高科为大量山区小型水电站提供了数据终端,实现了高频率的数据采集和健康状态监控,免去了电力职工定期跋山涉水抄表的需求,实现了可靠的无人值守,为绿色能源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电高科积极推动卫星物联网与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以及与森林防火、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预警应急领域的应用融合,守护绿水青山。在河南,国电高科积极支持河长制的落实,解决远程水体中的传感器数据传输问题,使智能化监测不留死角。在森林防火方面,国电高科提出了利用天启物联网星座系统加新概念传感器的预警解决方案,确保森林火灾能有效地早发现、早干预。

  通过过去几年的时间,国电高科和天启星座不但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也对自己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种具有引领性的全球化天基信息基础设施,天启星座能够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全球化提供重要的通信保障。特别是能够为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全球化保驾护航。

  国电高科董事长吕强表示,国电高科正在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和规范市场,加速推进我国低轨卫星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抢占全球低轨卫星物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战略高地。

  国电高科正在集成卫星物联网、遥感、5G、北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针对不同行业应用的卫星物联网+遥感+5G的万物互联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形成规模效应,着力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做出贡献,在我国实现自主可控、信息安全、智慧海洋和军民融合等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原标题:天大创业团队欲用3年打造气象界的“北斗系统” 80双“千里眼”太空监测地球气象

  

  80双“千里眼”太空监测地球气象。李峰辉博士创业团队供图

  2020年12月22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八号“一箭五星”首飞成功,这枚新型火箭上搭载了一个“天大的梦想”——天津大学李峰辉博士创业团队自主研制的“云遥GNSS(GNSS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简称——编辑注)掩星探测载荷”搭载此次发射的 “元光号”卫星顺利入轨,这标志着一个由80颗在轨卫星全球组网的“云遥星座计划”进入了加速布局期。

  建成后的“云遥星座”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商业气象星座,生产出中国人自己的气象数据,开启全球精准气象的新时代。

  打造气象界的“北斗系统”

  “云遥星座计划”的研究者将在未来3年中,把一种可收集海量地球信息的神秘盒子分别放置在80颗人造地球卫星上,随着大大小小的卫星进入太空,组成一个人类自己创造出的星座——云遥星座。

  届时,仿佛80双“千里眼”从太空望向地球,云遥星座将形成一个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气象探测网,这意味着,人们将比现在更加清楚地了解地球每时每刻的“身体状况”以及“心情变化”,比如天气预报将因此精确到20分钟级,地震预警可提前至小时级。

  更好地摸清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脾气秉性,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幅员辽阔,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干旱、洪涝、台风、高温、冷害、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常常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一直以来,对大气和海洋的综合快速探测,都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极为关注的方向。

  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高,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气象海洋监测服务系统、林业渔业生产制造系统以及武器装备运用保障系统的使用及效能发挥,更加离不开对地球大气、电离层,以及海洋环境信息的有效了解和利用。

  “我们希望通过全球组网,填补我国深空探测的空白。”李峰辉领衔的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核心成员由原航天科技集团资深设计师、气象行业专家组成,他们希望能采用小投入、大效益的方式,建立一个集全球空间气象数据生产及空间气象数据应用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在这个被国外技术垄断的行业里撕开一条口子。

  李峰辉举例说,因为没有自主研发的全球远洋气象导航系统,中国远洋船舶都不得不使用国外公司的气象导航服务。不仅每年要支付几十亿元的服务费,还不得不将船舶技术资料、船舶动态及载货信息随时报告给对方,这不只是商业机密的暴露,也对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云遥星座计划”就是要打破这种被“卡脖子”的局面,“生产中国人自己的气象数据,就好比是气象界的北斗系统。”李峰辉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掩星载荷 “小身材”有大能量

  那些搭载在卫星上绕着地球转的“神秘盒子”,就是李峰辉团队历时数年研制的云遥GNSS掩星探测载荷。这种新型星载遥感综合探测设备,它可以连续探测到0~60km大气层大气的折射率、温湿压以及100~800km电离层的电子含量和电子密度,能为地球表面大气层及电离层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对于天气预报、全球气候变化、地震预报等具有重要价值。

  “掩星”这个概念来源于天文学,指的是一个天体被另一个天体遮掩的天文现象。聪明的科学家发现,如果利用自然界的光学掩星事件,可以探测到远方星体的大气结构。这样的探测方式同样适用于地球,人们利用人造地球卫星的无线电掩星事件,可以对地球的电离层和中性大气进行测量。

  GNSS掩星大气探测是利用地球轨道上“GNSS导航星座—地球—低轨LEO卫星星座”之间的掩星事件进行地球大气测量的气象遥感技术。

  当运行中的低轨卫星逐渐远离或接近一颗导航卫星时,后者发出的导航信号,恰好穿过大气层且被前者的掩星天线接收,就发生了一次GNSS掩星事件。

  在一次GNSS掩星事件过程中,GNSS导航信号仿佛一道无形的尺子,切割出地球的电离层与中性大气层剖面,穿过该剖面的GNSS导航信号由于受到电离层电子密度、大气层水汽密度等影响会发生传播特性的变化,因而通过处理GNSS掩星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反演得到0-60km高度的中性大气温湿压廓线,以及100-800km高度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廓线。

  掩星星座同时接收来自北斗、GPS、 GLONASS等导航星座的掩星信号,每天可观测到约7000次掩星事件。通过掩星测量可以实现24个小时全球范围内大气弯曲角、折射率、密度、温度、湿度、压力,以及电离层电子密度测量。可实现数据每10-20分钟更新一次。而目前我国7颗在轨的风云气象卫星,一般每4-5小时更新一次数据。

  被云遥团队装进GNSS探测载荷中的,还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卫星遥感技术(简称GNSS-R),这是一种全新概念的遥感技术,它不需要单独的信号源发射机,而是利用反射的导航卫星伪随机测距码信号或者载波信号,通过测量反射信号的时间延迟、相关功率波形等信息,进行海面高度、海面风场或土壤湿度、植被覆盖以及海冰探测,干雪厚度等反演。

  目前,这个只有两公斤重的载荷里已经汇聚了近百项专利。而它本身不仅体积小、重量轻、而且成本低、功耗低,便于在各类人造卫星中找到自己的“小仓位”,更重要的是,其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可以同时探测全球多个区域的掩星数据,能实现从大气层到电离层的连续探测。

  小成本3年内实现全球组网

  2020年1月15日,完成国内首次商业GNSS掩星探测载荷发射工作后,云遥团队成为国内首家商业GNSS探测载荷研制单位。搭载长征八号火箭的这次发射已经是他们团队送上太空今年的第三个掩星载荷,随着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步伐,2021年“云遥星座计划”将进入布网快车道,计划2023年全球组网初步完成。

  目前该团队已经形成了从“载荷设备研制→卫星搭载→数据反演处理→数据销售”完整的产业体系,已与科工集团二院、科工集团四院、科技集团八院、长光卫星等卫星研制单位开展合作。李峰辉期待着,通过云遥牵手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形成的实时全球电离层大气层探测系统服务于全球的地震短临预报及气象预报。

  李峰辉表示,随着整个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以及商业航天市场的拓展,这些采集来的数据也有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场景,“比如未来要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就需要更精密的参数作为指引。”李峰辉表示,目前正在建设数据服务平台,面向行业用户提供精准服务。

  对李峰辉和他的团队而言,这个把满天星斗揽入怀中的征途,也让这群年轻人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北斗”。眼下,他们正在布局更多的探测载荷,并不断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致力于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实时性优于20min的地震短临预报信息及气象预报信息,让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通讯员 赵晖 来源:中国青年报

  △视频丨北斗——夜空中最亮的“星”

  卫星导航系统

  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

  近日

  我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的

  “收官之星”将择机发射

  北斗系统将全面完成全球星座部署

  

  在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

  欧洲伽利略等导航系统

  以单一轨道卫星部署星座的背景下

  中国北斗独树一帜

  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

  混合导航星座

  通过北斗导航系统

  人们不仅能够知道自己在哪儿

  还能告诉别人自己在哪儿

  我们共同期待

  中国北斗正式开启“全球时代”

  今后无论到世界哪个角落

  人们都可以靠中国的卫星导航服务

  寻找到方向

  未来世界

  全球互联

  有一种霸气,叫中国北斗!

  为中国北斗点赞!

  或许你以为课堂是死记硬背、反复刷题、填鸭式教学,但其实上课也可以是种享受,看完这些老师的非典型课堂,你可能想收回原来的评价,直呼“果然人类的本质是真香”!

  杨睿:“AKA老哥”的非典型语文课堂

  “电脑前的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新东方在线小学语文老师杨睿,AKA,你的老哥。”——这是杨睿每天上课第一句的自我介绍。89年出生的他,一直是学生眼中充满活力的“孩子王”,论年龄怎么也是叔叔辈的杨睿,却总是“装嫩”,变着法地让学生叫他“老哥”。

  

  生活中的杨睿老师

  “老哥,以后我没法上你的课,你能不能别删我微信……”这是一个即将要升入初一的六年级学生给杨睿的留言。虽然春季公益课只有短短的十几节课程,杨睿却与学生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与之前教过的中学生不同,小学生的情感更加真诚直接,却总让成年人捉摸不透。在不断尝试中,杨睿终于成功逾越与孩子们之间的年龄隔阂——不要让他们来适应你,而且用他们的段子和语言去讲你需要让他们知道的东西。删繁就简地将知识轻松讲给小学生,用不拘谨、不死板的语言和学生阐述人生哲理,这才是AKA老哥的语文课堂。

  所以本次百日行动派,杨睿老哥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圈子里,尝试着用直白、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小学生讲解诗歌赏析的相关技巧,虚实结合、借代、白描……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通过老哥的讲解,也豁然开朗。

  也许与孩子相处多了,杨睿的心思也变得更单纯柔软。本就酷爱文史的他,常常喜欢自己一个人跟文字、历史打交道。阅读、写诗,连每次旅行的第一站都要选择逛当地的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三峡博物馆、温州市博物馆……做培训师时的频繁出差,让杨睿几乎走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博物馆可以打破我们对许多地方的刻板印象,比如温州,大家只记得江南皮革厂,去了温州博物馆,你才知道温州是宋代以来产武状元最多的地方,它还是南戏和永嘉山水诗歌的发源地。博物馆,就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一提到博物馆,杨睿开始变得滔滔不绝。

  阅读,则是杨睿从一年级开始便有的习惯,闲暇时间无目的地看书,是他多年缓解生活压力的良方,然后将感悟落到笔头,写写对生活的感悟。最近,杨睿正盘算着将过去教高中语文时的一些素材与经验积累出版成书,一方面是对知识的沉淀,另一方面也能让这些资源普及到更多学生。

  和上次采访相比,杨睿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准爸爸,“为人父母”这个不需要考试认证的身份,令老哥紧张又兴奋。“我应该是一个孩子喜欢的可爱而又有趣的严父。”虽然觉得很难达到,但杨睿说这是对自己的期待。他希望能够像自己精神的父亲鲁迅一样,对文学有执着的追求、对社会扛起责任,同时能兼顾家庭。

  “学一门乐器、学好书法、学一门外语。”这是杨睿对未来宝宝的期待,“我也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公民,然后健康幸福的成长。”

  李萍:“邻家大姐姐”版考研英语老师

  “稍等,我先回几条学生的微信,你们准备好了和我说。”——新东方在线的考研英语老师李萍一边回着微信,一边等我们调试采访设备。

  粗略算下来,除了日常上课,李萍每天要花费3-4个小时的时间给学生答疑。无论是考研规划、英语答疑,还是情感咨询、生活困惑,“有问必答、日事日毕”是李萍对自己的要求。

  《絮絮叨叨3分钟》是李萍专门在课前设置的“匿名树洞”。考研孩子的焦虑感是最强的,而倾听和对话是缓解备考焦虑的最佳方式。在这黄金3分钟里,李萍像情感咨询师一样,选择一个学生的匿名问题在全班同学面前解答。抽中的问题有“如何缓解备考压力”、“怎样做真题最有效”等学习问题,更有“我和研友闹别扭了怎么办”、“父母不支持我考研”之类的情感问题。喜欢倾听的李萍,也因此收获了学生对她“邻家大姐姐”的称呼。

  其实,李萍自己也曾是考研大军之一,还获得了笔试第一的好成绩。在她看来,考研没什么巧劲儿,“坚持”就是获胜的法宝。借着百日行动派的机会,李萍和其他几位英语老师共同组建了“英语学习习惯养成”的圈子,她希望通过100天的时间,让学生明白坚持的重要性,“考研的途中一定会有很多波折,或是内心的焦躁不安,无论你走了多少弯路,从当下做起,珍惜分分秒秒,好好学习就行了。”李萍如是说。

  其实,在做教师之前,李萍主要负责考研产品设计工作,考研直通车及PLUS产品都是出自李萍所在的团队。

  可是,从“产品设计”到“英语老师”这个过程,并没有像李萍想象的那么简单。“设计课程时,更像是一个旁观者,更多的是从宏观角度来看,从每个阶段课程的合理设置到师资的有效搭配等,这是我要考虑的。”李萍说,“而真正坐到课堂上来,那就是个实践者,需要密切地接触我们的学员,才能收获最真实的用户体验,这些体验里肯定少不了吐槽。”

  为了上好第一个班级课,李萍整整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来反复磨课。可上完第一个班级的课程,李萍仍看到了学生对她“语速过快”的评价。

  

  李萍老师工作日常

  通过反复看课程回访,李萍发现,由于紧张,课堂上的自己一直想不起来和学生互动,埋头只顾自己讲课,语速越来越快。于是,她开始了“自我改造”计划,给同事上课、给家人上课,反复磨课来不断地调整课程节奏。两遍、四遍、八遍……直到现在,李萍仍坚持着上每节正课之前,要至少磨四遍课。

  如今的李萍,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已经变成“享受课堂”,游刃有余地掌控自己的课堂,她不希望上课成为学生敷衍了事、寻求心理安慰的形式化动作,她期盼在自己“邻家大姐姐”的陪伴下,让每个迷茫的灵魂都能尽快找到理想的归宿。

  张宇晴:当“吃货”与百日行动派相遇

  “今天,宇晴老师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美国人最喜欢的饼干——OREO,它的Slogan——Milk’s Favorite Cookie ……”

  在美国有6年留学经验的张宇晴,诚实地将自己的“吃货”属性与本次百日行动派相结合, Kitkat(奇巧)、Heinz(亨氏)、Dominos(达美乐)、Subway(赛百味)……翻阅张宇晴“100个趣味美国公司经典广告语”的打卡圈子,琳琅满目的食品品牌加配图,直叫人馋得流口水。

  

  美国留学时的张宇晴老师

  教授SAT阅读的张宇晴,授课的主要对象是希望在美国攻读本科的国内外高中生,所以她希望百日行动派这项活动不只是简单地打卡,更能够让学生透过广告词,进一步了解美国的文化,甚至希望身在美国的同学能够亲自去餐厅,挖掘美食背后的故事。

  “既然你去到一个不同的国家,就要多去感受当地的文化。”这是张宇晴对所有想要留学的学生的建议。回想起自己的留学生活,在食堂打工的经历仍令她记忆犹新。原本只是为了食堂免费工作餐的张宇晴,却在打工的过程中收获了诸多技能——咖啡拉花、做披萨和奶昔。

  与此同时,她也切身地体验了美国文化,和美国厨师聊天中,她了解到了美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从“所有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戴手套、沙拉不可以隔夜”的严格制度中,她看到了美国高标准的食品安全。

  而这些关于“吃”的一切小故事,都被她作为素材,放进了自己的课堂,有趣又真实。

  除了“爱吃”外,街舞是宇晴老师的另一个爱好。在异国他乡的她多少有点孤独,而跳舞让她在舞室中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也结交了很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当你专注在一件事上的时候,同样也能忘记很多压力。”张宇晴如是说。

  谈及为何当老师,张宇晴说:“我之前从未想过当老师,因为自己讨厌说重复的话,甚至给自己立过一个flag——绝对不会当老师。”但一次支教的经历,也让她经历了一次“真香”,她发现虽然会常常讲重复的话,但看到别人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完全盖过了那种所谓的“枯燥感”。

  结合自己在美国读大学的经历,张宇晴最终选择教SAT阅读这个令诸多高中生头疼的科目。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惧怕阅读的心理难关,进而传授自己的“独门秘籍”,张宇晴希望通过曾经自己的备考经历和心理准备,让学生享受汲取知识这个愉快的过程,而不是去做学习的苦行僧。

  王哲:“处女座老爷子”的化学奇妙课堂

  在教育行业的15年,王哲除了日益精进的教学,学生对他的称呼也与时俱进。刚来新东方时,由于邮箱名字是“王哲2”,加上比较二的性格,学生开始叫他“二哥”,后来逐渐衍生成“二叔”,现在变成“二爷”,以及最近学生戏称他为“老爷子”。

  

  访学时的王哲老师

  其实,王哲没有那么年长,但他却有着十足的教学资历。

  “有趣、有用、有效”——是老爷子对自己课堂的要求。一方面,将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要用有趣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上完本节课的基础上,并对下节课有所期待;另一方面,课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效用性,对学生的成绩提升有明显的帮助。

  本次百日行动派,老爷子延续了对自己课堂的要求,在“高三语数英物化核心知识打卡”圈子里,他精心挑选历年高考化学题目,希望借此帮助学生提升成绩,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也不是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能成就的事情。”

  基于此,老爷子上课有一个特别的习惯——不喜欢用PPT,只喜欢手写笔记。每次结课,学生都会收到他长达几米的手写笔记。在王哲看来,手写笔记不仅是教师功底的体现,更重要的,这是一种逐渐向学生传递授课思路的过程。

  “如果你手写笔记,学生会认为教师的思路和手在同时教我,而他们也会通过眼睛和手一起来学习,这也是所谓的‘言传身教’的过程。”王哲和我们说道。

  王哲老师手写笔记节选

  在手写笔记这一点上,王哲可能有着无法隐藏的“星座天赋”。“我是一个十足的处女座,原先没有电子支付时,你打开我的钱包,钱要摆放的整整齐齐,包括头冲左还是头冲右,都是统一的。”老爷子也并不觉得处女座是一个缺点。

  他还把自己的“强迫症”也传递到学生身上——作业一定要写整齐、表达要有条理。他说细节决定成败,这些基础的事情也会影响到一个人最后的成功。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新东方在线的老师也都有着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秘诀。说到底,这些“真香”的在线课堂,往往带来的都是“原来还能这样”的惊喜感,也是一种解锁新活法的乐趣。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8月1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记者今天从中国航天科工获悉,“行云二号”01星、02星近日实现了建立链路流程完整、遥测状态稳定的双向通信,这意味着“行云二号”双星搭载的激光通信载荷技术得到成功验证,我国卫星物联网星座实现星间激光通信的最新突破。至此,两颗卫星自发射入轨开展在轨技术测试以来,核心技术均得到验证。

  

  (行云二号01、02星激光通信模拟图,中国航天科工供图)

  5月12日,“行云二号”01星和“行云二号”02星两颗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行云工程α阶段的两颗技术验证星,由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所属行云公司抓总研制。

  

  (行云二号卫星发射现场,中国航天科工供图)

  据航天三江相关负责人介绍,星间激光通信是一种利用激光束作为载波在空间进行图像、语音、信号等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具有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系统终端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