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昏庸的生肖(昏庸无大志的生肖)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得位不正的皇帝:李世民是在玄武门之变中以杀兄逼父这种极端的形式坐上皇位的。中国古人向来强调名正言顺——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像李世民这种通过非正常手段上位的皇帝最先要解决的就是政治合法性的问题。李世民哪怕是找借口也要让自己的上位看起来更加合情合理一些。李世民为了给自己塑造政治合法性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力宣传突出自己的政绩。

李世民通过篡改史书刻意削弱李渊、李建成在大唐开国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功绩。在李世民授意篡改的史书中晋阳起兵变成了自己一手策划的,而父亲李渊倒更像是他手中任意操纵的提线木偶。李世民这样做就是要向天下人强调自己当皇帝要比父亲李渊、兄长李建成强。尽管唐高祖李渊才是唐王朝的开国之君,然而在李世民篡改过的唐代史书中李世民倒更像是唐王朝的开国之君似的。

后世的一些史书因为受到唐代史料的影响也跟着以讹传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说:“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也就是说唐高祖李渊能得天下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劳。关于李渊晋阳起兵的前因后果在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李世民见隋朝气数将尽,所以就和李渊身边的亲信裴寂商议起兵事宜,然而当时李渊却满足于现状而不愿起兵。后来裴寂选了晋阳宫的几个美女在李渊喝醉酒之后陪他过夜。

事后裴寂对李渊说:“安排宫女侍奉这件事一旦暴露是要杀头的,我这么做就是为了要劝你下定决心起兵啊。”李世民趁机向李渊进言:“当今皇上无道,天下百姓苦不堪言。父亲您不要拘于小节,起兵才是转危为安的唯一途径,否则我们全家都要性命不保。”李渊大惊之下表示要把李世民送去报官。李渊沉思片刻后又说:“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次日李渊与李世民进行了一番长谈。

正是在这番长谈之后李渊才说道:“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这个故事在《新唐书》中被解读为李渊本就没起兵的意图,只不过是在李世民的谋划下才勉强被动起兵。按照这种说法是李世民一手策划了晋阳起兵,而李渊就像是李世民手中的提线木偶一般。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种说法:纵观《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晋阳起兵的全过程中所用谋略皆是被李渊设计。

李渊果真对时局缺乏清晰的认识吗?他确实没图谋天下的雄心吗?恐怕并非如此,只不过他表现得比李世民更为慎重而已。当时的李世民只有二十岁,既无官职在身也没什么社会地位。相比之下当时的李渊已五十二岁,身为唐国公的他手握重兵。无论从哪方面看李世民都不大可能越过他的父亲李渊直接一手策划晋阳起兵的所有事宜。李世民在晋阳起兵这一历史事件中实际上所扮演的是具体事务经办人的角色。

尽管李世民在大唐开国过程中的作用又被人为夸大的成分,但如果抛开这些夸张的成分也仍不能否认李世民在大唐开国过程中的确是功勋赫赫。李世民尽管并不是晋阳起兵的最高决策者和组织者,但他在晋阳起兵时作为李渊意志的忠实执行者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当时李世民奉李渊之命到各地招兵买马,结果在旬日之内就募集到数千人。李世民尽管并不是晋阳起兵的主角,但的确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率先占领了西河地区,从而为李氏政权的发展打开了局面。李渊在攻打关中时遭遇隋将宋老生的打击。当时李渊甚至一度想要退回太原,又是李世民在父亲的帐外哭谏才挽救了危局。李渊在长安正式开创大唐王朝后年纪轻轻的李世民就因为自己的赫赫功勋被拜为尚书令和右武侯大将军、封秦王。中国历史上有太多胸无大志且毫无才能的皇子只因为出身血统就被封王。

相比之下李世民的爵位和荣誉都是他自己争取来的。封王后的李世民并没安于享乐,而是转身又马不停蹄投入到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去了。武德元年六月到十一月李世民任大元帅西征:在历经诸多坎坷后平定了割据陇右的薛仁杲政权。李世民凯旋回京后官拜陕东道行台、尚书令。至此整个关东地区的兵马皆受李世民节制。武德二年到武德三年李世民率军平定了宋金刚和刘武周。

至此李唐政权在西北部的威胁已被完全肃清,可以腾出手来专心与东部的各路割据政权交锋了。武德四年(621年)七月李世民奉命率大军攻打洛阳王世充。在决定天下归属的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用1000玄甲精兵斩杀俘虏王世充6000余人。王世充在这种形势下只好向割据河北的夏王窦建德求救,李世民则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

洛阳城中的王世充见到夏王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都被消灭了,于是只好率领文武百官向李世民投降。虎牢之战中李世民率领麾下的玄甲军一举消灭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强敌。在虎牢之战前隋末群星逐鹿尚不知鹿死谁手,虎牢之战后李唐王朝统一天下的趋势就明显了。从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登基起先后发动了旨在统一天下的六次重大战役(这其中李世民就指挥了四次)。

可以说李世民在唐朝的统一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李世民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功勋,而李世民在治天下的过程中也创造了卓越的文治武功。就在李世民即位刚十二天的时候东突厥十万大军由颉利可汗亲率一直进击到大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城下饮马渭水。这时的李世民选择了忍辱负重:拿出国库所有积蓄贿赂颉利可汗,与此同时自己亲赴突厥大营求和,然而即使在此时他也依然坚持绝不放弃长安城。

尽管李世民是前来求和的,可当他单枪匹马步入突厥营帐和颉利面对面谈判时颉利被震慑住了,不久之后突厥方面主动退兵了。不过这件事被李世民和他的臣民视为国耻牢牢铭记。仅仅只过去了三年李唐王朝就联合反对颉利可汗的各部族向其发起全面的战略报复:唐军深入突厥腹地俘虏颉利可汗灭东突厥。自此大量突厥人开始自动内附,突厥血统从此逐渐融合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脉之中。

盛唐时期五品以上的突厥籍武官多达一百多人,几乎占到五品以上武官的一半。公元630年东北和西域各部族纷纷要求内属大唐王朝:各族首领齐聚长安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也是在这一年孤悬海外的倭国向大唐帝国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十年后唐军征服了位于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国。这次唐朝没有将高昌故地设为羁縻州府,而是完全效仿中原内地设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

汉代开拓西域虽标志着西域纳入中华版图,但那是以西域都护府的名义,而李世民则完成了中原王朝第一次在西域设置郡县的壮举。至此大唐王朝已先后取得针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龟兹等国的军事胜利。在这赫赫武功的背后大唐王朝并未出现汉武帝伐匈奴那样的经济民生凋敝:李世民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李世民在位期间的赋税徭役比起隋朝大大降低。

这种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大政方针使农民能安定生产。与此同时李世民还通过紧缩政府机构的方式节省开支。在经历隋末战乱以后全国人口大量锐减,因此出现了大量无人耕种的无主荒地。李世民在位期间就通过减免赋税等形式鼓励百姓垦荒。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李世民也注重对商业经济发展的鼓励:贞观年间商业经济取得了迅速和长足的发展。

当时世界著名的商业都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之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这一时期不仅唐朝国内商业贸易繁荣,与此同时陆上与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也是商旅不绝于途。当时的长安不仅是大唐帝国的都城,同时也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国际贸易大都会。

李世民为节省宫廷开支、减轻人民负担曾一次性放三千多名宫女出宫任其自由婚配。有一年岁末李世民视察监狱时下令放狱中的四百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好第二年秋天再回来接受刑罚。结果等到来年秋天四百名死囚无一例外全部回来报道。《旧唐书》对贞观时期曾有如下记载: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粮,取给于道路焉。

当然李世民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说到底他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人性中有的弱点缺陷在他身上同样会有所体现:李世民到了晚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自满情绪的滋长也出现了一些骄奢忘本的苗头。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中头十年所呈现的是励精图治、英明神武的形象,然而后期的李世民渐渐也开始安于享乐了。从贞观十年以后起昔日为减轻百姓负担节衣缩食的李世民开始大兴土木、广求珍宝。

贞观十年以后李世民命人陆续开始修建翠微宫、玉华宫等富丽堂皇的宫殿。有大臣上奏称这种大兴土木的行为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李世民却反而认为老百姓不做事就会产生惰性。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三月到七月间魏征连续上了四道奏疏劝谏李世民要做到善始善终。看到奏疏后猛然警醒的李世民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李世民十个方面行为不如以前谨慎。

魏征中《十渐不克终疏》中指出:陛下刚登基时曾为减轻百姓负担而躬行节俭,可如今却从万里之外寻求骏马;陛下在刚登基时求贤若渴、从谏如流,可如今却听不进反对自己的意见;陛下刚登基时因为操劳国事而无暇顾及私人娱乐,可如今有时沉迷于郊游、打猎以致于夜不归宿;陛下以前向来反对大兴土木这样的劳民伤财之举,可如今却说老百姓如果没事情让他们干就会变得骄纵逸乐......

李世民为什么会在贞观十年以后发生这样一些变化呢?李世民刚登基的时候面临的形势是相当糟糕的:一方面国家在经历隋朝末年的动乱以后留下的烂摊子急需有人收拾,另一方面得位不正的李世民迫切需要做出成绩向天下人证明自己。因此在那时李世民从大局考虑能比较好地遏制自己的私心杂念,然而贞观十年以后国家已得到了初步的治理。这时东突厥已投降、李世民已被尊奉为天可汗。

这时李世民已没刚登基时那样紧迫的压力了。好逸恶劳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当一个人为远大目标奋斗时是可以暂时克制与生俱来的私心杂念,可一旦形势相对缓和之后能做到善始善终就没那么容易了。尤其是像李世民这种大权在握的皇帝在本质上没人能遏制他的欲望:尽管朝中有魏征这样一群忠直的大臣不断上书劝谏,然而说到底接不接受他们的劝谏还是在于李世民自己的选择。

在皇权专制政体下皇帝的私欲没任何实质性的制度约束,唯一能约束皇帝的就是个人自律。可要让一个人能一辈子始终如一地自律实在是太难了。在国家得到初步治理以后李世民实际上已滋长了一些骄傲自满的情绪。与此同时年龄的增长也使李世民日渐感受到死亡的威胁:李世民一生战胜了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李建成、突厥这些强大的对手,可无论如何他最终到底还是战胜不了死亡这个终极对手。

得位不正的李世民最忌讳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们也自相残杀。李世民可以战胜征服对手,可他控制不了别人的心。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为储君之位开始展开一系列的明争暗斗。李世民面对愈演愈烈的夺嫡之争、面对日益临近的死亡威胁感觉到了空前的无力。既然自己无力改变什么,那么为何不及时行乐呢?昔日励精图治的李世民开始渐渐沉迷于放纵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使李世民也和秦始皇一样想要追求长生不老。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朝散大夫王玄策在出访天竺时被天竺篡位之君阿尔裘那扣押,但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逃了出来并以一人之力向吐蕃和尼泊尔借来七千兵力,最终身为大唐使节的王玄策利用这支借来的雇佣兵完成了一人灭一国的传奇。王玄策得胜凯旋回朝时带回来一个自称会长生不老之术的天竺和尚那逻迩娑婆寐。

李世民让那逻迩娑婆寐在宫中炼制长生不老药。李世民为搜集炼制长生不老药的原料派人赴各地采集奇药异石。经过一年多的炼制后“天竺仙丹”终于研制成功。当时正被疾病缠身的李世民闻讯后忙不迭拿来服用,然而“天竺仙丹”反而进一步加重了唐太宗的病情。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52岁的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从李世民晚年大兴土木、炼制丹药等行为可以看出确实已不复早年那般英明。

当然李世民晚年的昏庸只是相对于他为帝前期开创贞观之治而言的。李世民晚年确实出现了一些骄傲自满的情绪,但当魏征上了《十渐不克终疏》以后他还是及时醒悟。李世民当皇帝的二十三年间也曾犯过一些错误,不过总体上他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明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本身就证明他们在历史上是有一番重大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