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梦见爸妈打自己(梦见爸爸打自己)

在综艺节目《不要小看我》中,一位妈妈在指导四岁孩子作业时崩溃了。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有次孩子需要背诵一篇课文,反反复复好几次都失败了。

当时已经是半夜12点左右,可是妈妈强迫症上头,又坚持完美主义,不死心地一遍遍逼迫孩子继续。

年幼的孩子困累交加,无论如何就是背不下来。妈妈来了气,忍住没有打骂孩子,却抬手向自己的脸上伸去。

孩子的背诵每出错一次,妈妈就扇自己一巴掌。

这一切被坐在一旁的孩子看在眼里,脸上的表情,变得越来越惊恐。

说出这些经过的时候,妈妈的嘴角带着笑容,我却皱着眉来回看了好几遍。

这位妈妈,就像是一只走投无路却又目的明确的愤怒鸵鸟。

她逃避了,急于缓解自己的焦虑,急于转嫁自己情绪崩溃的责任,所以利用“愧疚诱导”,用扇巴掌的方式让孩子看到妈妈受伤了。

惊慌的孩子不得不继续努力,承担本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

看起来妈妈的目的达到了,但孩子的学习效果变好了吗?

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个晚上,这位妈妈陆陆续续给了自己好几个耳光。

过度内疚之下,孩子不敢停下来,内心要承受的压力也可想而知——

完不成作业,可能会被老师责备。

背不好课文,妈妈一定会受伤,会深深地感到对不起妈妈。

这个沉重的夜晚过去了,可这份内疚感给孩子带来的折磨,似乎才刚刚开始。

佛罗伊德认为,人有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组成,只有这三个部分协调统一,才不会产生冲突,不会出现心理问题。

本我,反映了人的欲望。超我,则是我们内心的约束和规范。超我过于强大的人,会认为很多本能欲望的部分是不好的,就会过于压抑自己的本我。

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约束,对他们成长的过度禁止和控制,导致孩子形成了过强的超我。那么,孩子可能也会用超我来打压自己。

研究显示,过度内疚会导致强烈的自我攻击,让人陷入抑郁或应激心理障碍,过度讨好他人、自卑、敏感,很容易紧张等。

内疚式教育夺走了孩子的自驱力

前文这位妈妈的做法,是我们中很多人经受过,并且在不知不觉间开始“传承”实施的内疚式教育。

作为成年人的家长,通过制造一种自虐式的伤痛,来反向刺激孩子学习,用自己的意志来影响孩子的人生。

“我都是为了你好!”

“我这辈子全都是为了孩子。”

“我整个后半辈子都为你活着。”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不用受这个罪了。”

“我都付出这么多了,你还要我怎么做?”

图源电视剧《小舍得》

就算我们已经为人父母,却还是能从上一辈口中听到同样的论调。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身上也有了似曾相识的模样。对着年幼的孩子,很多个濒临崩溃的时刻,这些话不由自主地就到了嘴边。

图源综艺《放课后》

听到这些话的孩子,也许会埋头苦读,也许会发奋努力,但他们被沉重的爱压得喘不过气,好像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让父母失望。

而孩子自身真正需要的那份自驱力,并不会因为恐惧和愧疚而多出一丝一毫,甚至还会变得更加被动,最终引发逆反。

图源综艺《放课后》

那位抽了自己好几个耳光的妈妈,那一刻的她没有反思,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孩子学得那么吃力。

可能是因为压力太大,孩子很紧张才背不出来。也许玩一会,换换心情,头脑会更灵活。

可能当时已经太晚了,孩子又困又疲惫,也许睡一觉,第二天效率会更好。

可能孩子还没有理解课文的内容,多一些讲解,少一点纠结和计较,孩子才不会害怕学习。

很多时候,我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希望孩子快点完成作业,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希望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却忘了他们才是自己生命的主角。

而让孩子获得掌控感,从而才能滋养出本身的内驱力,内驱力产生的行动会带来成就感,成就感又可以增加掌控感,这才是孩子学习乃至生活的良性循环。

图源:《培养孩子的自驱力》

而教育学者尹建莉也曾说:

“在习惯养成中,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相反,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

内疚式教育来自于父母的控制欲

内疚式教育,是一种来自于父母的典型的强控制欲表现。

通过夸大事实,过早下结论,利用“内疚羞愧”,让孩子感到对不起父母,就会不断满足父母的要求,最终会让孩子害怕说“不”。

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不懂得拒绝,也可能受到影响,对下一代做出同样的行为。

文首那位妈妈的做法,除了拒绝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还利用抽打自己的方式示弱,对孩子施压。

我想,她的本意并非要伤害孩子,可她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做法。

也许我们曾经被“操控”,也许我们现在成了“操控者”,所幸我们有机会去治愈自己,有机会去反省和学习。

著名心理学频道Psych2Go有一期视频,罗列了父母操控孩子的10种迹象——

总是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

有控制欲的父母,经常把每件事都当做竞赛。

比如孩子休息的时候玩耍一会,看会电视,却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要去上课外班而受到父母的指责。

图源电视剧《小舍得》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产生依赖感

有控制欲的父母经常插手孩子的生活,替孩子解决各种问题,甚至让孩子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

美国一位名叫Gypsy Rose Blancharde的女孩在轮椅上生活了多年,根据母亲Dee Dee的描述:

Gypsy患了白血病、气喘、肌肉萎缩症及数种慢性疾病,无法正常行走及吞咽,需以轮椅代步、以鼻胃管进食;且因早产造成脑部损伤,只有七岁左右智能。

图源网络

而事实上,这个孩子非常健康,所有的疾病都是她的妈妈捏造出来的。

为了控制这个孩子的人生,这名病态的母亲不惜在孩子的身体中注射多种不必要的药物,使她丧失了行动力。

最终选择弑母的Gypsy Rose Blancharde |图源网络

经常让孩子有负罪感

把事情过分夸大,过早下结论,利用“内疚羞愧”的伎俩,控制和利用孩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害怕说“不”,这可以说是遭受到了来自父母的精神虐待。

设定不现实的期望值

对孩子高要求,生活中始终保持更高的追求才是好的。

比如强迫孩子参加超多的课外补习班,强迫孩子超前学习……

让每件事都和自己有关

这样的父母不断扮演受害者,从不为伤害孩子的事承担责任。

无视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觉到,除了屈服,似乎别无选择。

用严酷的惩罚胁迫孩子

用严酷的手段逐渐给孩子灌输恐惧,他们可能会说这样的话:

“你为什么逼我这么做,你让我别无选择。”

把孩子当做战利品

好的父母允许孩子有创造性的自由,去接受孩子想长成的样子。

但有的父母只想把孩子变成自己想让他们成为的样子,这种约束,最终受益的还是父母。

他们把孩子装扮得品学兼优,到处炫耀,仿佛孩子是自己的战利品,是自己的功勋章。

图源电视剧《小舍得》

对孩子进行情感操纵

用不真实的记忆给孩子洗脑,让孩子质疑自己的认知。

不尊重孩子的生活边界

比如三番五次闯进孩子的房间,或总是追问孩子生活中所有的大事小事。

没能提供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孩子永远不知道会看到家长的哪一面,可能是暴怒,可能是冷眼,这让孩子如履薄冰,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踩雷。

所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孩子竭尽全力表现得乖巧,可被夸奖很懂事的他们,内心也许并不快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无意中把自己当作了孩子的“神”,好像可以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安排他的命运。

但别忘了,我们比孩子看得远,生活比我们看得更远,对每一个人,生活自有它的安排。

我们能把握的,就是此时此刻,做好当下的事。

学会信任孩子,尽量尊重他的选择,给他自由生长的空间,培养他依照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的能力,让他生长成最像他自己的样子。

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用“内疚感”操控孩子,孩子最终会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当他长大了,要独立做选择了,他的取舍可能不是出于自己内心的意愿,而是为了叛逆而叛逆。

或者,他的自我太弱小,面对成人的世界,根本没有力量做出选择,只能被动地接受选择。

控制住自己的控制欲,尽量给孩子自由舒展的成长空间,接纳他的选择,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人生的功课和修炼。

纪伯伦有一首著名的小诗《致孩子》,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读过。

这首诗我也曾读过很多遍,其中的深意,也许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温习: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这一路飞翔的箭,也爱那无比稳定的弓。

希望曾经背负内疚感的我们,能更好地爱自己,爱家人,爱孩子。

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用再背负着对父母的愧疚生活,他们值得拥有被自己掌控的人生。

参考资料:

[1]http://t.cn/A6ci8cYm

[2]东南网:“内疚式教育”或加重教育的负担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3497385962502889&wfr=spider&for=pc

[3]https://www.jiandanxinli.com/materials/562

[4]https://zhuanlan.zhihu.com/p/22202121

[5]http://www.025xl.com/xlal/323.html

[6]雨彤.培养孩子的自驱力.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M].2019

[7]明天.父母的界限: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M].2017

[8]凌想.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M].2019